![]() |
![]() |
行业必须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不要陷入价格战之类的恶性漩涡之中,引导出行业“技术”“创新”的良性竞争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本报记者 邓成功报道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要求2020年前,围绕推动能源革命总体工作部署,突破一批能源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并开展示范应用。同时,推动各类能源装备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海外投资并购。
当前我国能源装备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装备行业的产能过剩,能源装备方案出台后,140次提到“技术攻关”,技术升级已迫在眉睫。我国企业研发底蕴不足,从研发人员、研发资料、在研项目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方案》提出产能走出去,支持海外并购投资以弥补研发不足。
中研普华研究员谭小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最短时间内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捷径之一,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先进技术,还能有效的在全球市场提示知名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接收海外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资源。
《方案》中提到,要从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个方面推进发展,而要想推动这三方面的发展就需要技术的升级。
对此,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需高效利用中央资金支持重大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技术攻关,突破技术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研究利用专项建设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关键装备技术攻关、产业化和制造条件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谭小龙认为,要想破解这个局面,首先必须攻克下游新能源市场的应用难题,才能重新拉大新能源装备市场需求的增长;其次,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清楚落后产能、防止产能无效的增长,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提升“核心技术实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科研投入占GDP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谭小龙表示,必须弥补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科研投入差距;重视“科研产业化”,其实很多技术领域我国都在科研方面走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产业技术落差较大;最为关键的是,行业必须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不要陷入价格战之类的恶性漩涡之中,引导出行业“技术”“创新”的良性竞争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具体来看,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从单纯技术引进向人才引进、对外并购、合作研发转变,支持引进能源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让企业走出去不但可以减少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同时利用投资合作来不断完善自身技术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