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郭施亮。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随着今年6月30日交易日的结束,预示着今年上半年的A股行情也划上一个句号了。然而,回顾今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表现,却显得并不如人意。其中,据数据统计,沪市上半年跌幅超过17%,而A股持仓投资者人均亏损更是超过13万元。那么,在今年上半年A股行情结束之际,究竟有哪些大事值得我们去回忆呢?
其一、IPO新规。
进入2016年,IPO新规的落地,就改变了市场过去打新的玩法。其中,预缴款申购机制的取消,投资者无需在打新过程中进行实缴资金,而是中签后再进行缴款。由此一来,随着新规的落地,实际上起到了激活市场资金利用率的效果。不过,在新规影响之下,A股市场的打新中签率也出现了骤然下降的格局,而对于往常以打新寻求额外收益的投资者,其打新综合收益率也受到了或多或少地冲击,而时下的A股市场,更是进入至全民打新的时代!
不过,与以往打新不一样的是,在现阶段IPO新规模式下,一方面是减少了新股发行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一年3次中签不缴款,或缴款不足的投资者,也将会面临列入打新黑名单的队列之中,这确实改变了以往打新的玩法。
其二、A股熔断机制。
今年1月4日,属于中国版熔断机制实施的首个交易日。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版熔断机制落地后不久,却分别在1月4日以及1月7日发生了沪深300指数接连熔断的问题。
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熔断机制的设计,主要是给不理性的市场提供一个冷静期,但对于中国版熔断机制,却是建立在涨跌停板制度以及T+1交易制度之上。由此一来,中国版熔断机制的漏洞,也将会愈发明显。
其中,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当其触碰至5%的熔断阈值之后,将会给市场带来一个15分钟的冷静期。但是,鉴于市场仍然沿用着T+1的交易模式,则即使市场资金有止损的需求,也无法及时果断操作。然而,在实际状况下,在这一个15分钟冷静期内,却很可能会把市场恐慌情绪迅速集聚起来,甚至引发市场的二次恐慌情绪的爆发。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版熔断机制接连引发市场暴跌之后,也于短时间内被迅速叫停,进而减少了股市非理性波动为投资者带来的亏损风险。
其三、股汇双杀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加剧。
回顾今年1月中下旬的时间点,随着央行对境外人民币开征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落地,结合当时外部环境的不明朗预期,却间接引发了当时香港的“股汇双杀”风波。
其中,就当时而言,港元兑美元汇价已经触及到07年8月份以来最为疲软的状态,且接近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不过,根据香港当局的做法,如果港元兑美元触及到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那么香港的金管局也会采取入市卖出美元,买入港元的做法,来实现维稳的目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鉴于香港与内地的邻近关系,市场忧虑“股汇双杀”冲击延伸至内地市场,乃至是亚太地区市场。受此影响,间接诱发了当时的股市加速下跌,并探至了沪市年内2638低点水平。
其四、A股三次闯关MSCI未果。
今年6月,A股可否纳入MSCI,备受市场的高度关注。然而,对于今年而言,A股却再一次无缘纳入至MSCI,而对于A股三次闯关MSCI未果的现象,实际上也归结于几方面的问题。
其中,预审权不达标及QFII等额度仍不够宽松,给A股纳入MSCI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再者,前期股灾风波的冲击,结合国家队资金护盘行为的频繁发生,却影响到A股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甚至影响到A股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此外,停复牌新规落地不久,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仍有待观察等。
不过,对于国外成熟机构投资者而言,它们或许更关注资本流动性以及市场估值等核心问题。但是,待A股市场运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之际,或许未来纳入MSCI的概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时下,虽然上半年行情已基本收官,但对于A股市场而言,仍然受到内外部环境不明朗的压力影响。不过,从总体而言,经历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之后,股市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也基本得到了释放,而在下半年的时间里,中国A股的波动率或进一步降低,而引导长期资金、外部资金的入市,仍然是一种大趋势、大方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郭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