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6月27日的文章《英国脱欧下2016年下半年的投资:路径更加清晰》中,我用一种稍显主观的角度提出一种观点:英国脱欧之后,配置中国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成为首选。投资和研究在框架上是存在一定差异,投资需要更多的试图去判断和先人一步,尤其是在目前大宗商品期货领域。中国国内的大部分大宗商品与全球大宗商品一样,在经历多年熊市之后,逐步得到资金的青睐。
刚刚过去的一周(2016年6月26日至2016年7月2日)的五个交易日中,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每天都有品种涨停:
6月27日,热卷、铁矿石、PP、螺纹钢涨停;
6月28日,菜粕涨停;
6月29日,棉花涨停;
6月30日,玻璃和白糖涨停;
7月1日,沪锡涨停。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货总数量是46个,其中流动性较好的品种有32个,涵盖了大部分大宗商品品种。在过去一周周涨幅居前的期货品种有:螺纹钢上涨9.77%,菜粕上涨9.45%,沪银上涨9.36%,玻璃上涨8.93%,热卷上涨8.61%,铁矿石上涨8.51%,郑棉上涨8.39%。
CRB指数从6月24日收盘的188.69点上涨至本周收盘的194.26点,涨幅为2.95%。文华财经商品指数从122.69点涨至129.26点,涨幅为5.35%。对于通常以股票为交易对象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涨幅看起来很小,但是,期货市场采取保证金交易,通常保证金比例为10%左右,即10倍杠杆,即使采取较低的杠杆水平,比如2倍,通过比例调整,投资中国国内的商品指数,周收益率也在10%以上。根据商品的波动率水平,采取2到3倍的杠杆在商品期货市场是比较适宜的,在控制品种集中度的前提下,杠杆实现无成本的融资功能,提高收益率。
本周中国商品期货的走势,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脱欧之后,中国国内投资者对大宗商品的态度。英国脱欧事件给市场带来的两个确定性,一是美联储今年加息概率大幅降低,二是汇率波动将大幅度加剧。大宗商品现货存在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来自于供给和需求的周期性变动,基于大宗商品而衍生出来的商品期货同样存在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在比较大的概率和时间上同步于现货市场,但又不完全一致。大宗商品现货周期性的原因通常可以通过经济周期及信用周期来给出解释,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宗商品牛市主要是中国为主体的经济体处于上升的经济周期,进而带来对大宗商品现货资源大规模、持续的需求,同时叠加了美联储格林斯潘时代的大幅度的信用宽松,这两个周期的叠加产生了巨大的一波牛市。供给端持续不断的资本性支出为供给提供保障,但需求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而不断下降,大宗商品的熊市开始。
经济周期、信用周期在长时间的层面决定了大宗商品的趋势性,尤其是以矿业类为主的大宗商品。从阶段性的投资和交易的角度,经济和信用的周期性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会存在边际上的不同,随着全球量化宽松和部分国家负利率的到来,大宗商品体现出另外一个重要的属性,并且这种属性的重要性可能在逐步增加,那就是资产配置的周期性。从A股高换手率的角度及A股所处于的位置,即使大宗商品市场提供月度或季度级别的交易机会,也是值得重视的。
大宗商品期货目前的投资思路的架构,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讲,首先,从3到5年的周期,依然大概率的处于底部的位置,但继续大幅度的下跌的风险相对较低,比如继续跌破过去15年的低点,即大宗商品的未来很大行情的牛市是难以看到的,但更严重的萧条也难以看到,除非意外发生。其次,如果经济周期和信用周期对大宗商品影响处于阶段性的中性,那么,如果债市、股市或房地产市场提供投资机会比较差,那么大宗商品的配置周期的启动就十分值得重视的,尤其对于仅仅关注A股的投资者,这种配置的角度提供的是在一个在鱼更多的地方,下一个小网来捕鱼,而不是在鱼更少的地方,下一个大网去捕鱼。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有望延续刚刚过去一周的走势,继续提供远高于A股的阶段性的投资机会,这种思路的逻辑来自于对经济周期、信用周期和配置周期的判断,经济和信用周期处于阶段性的中性,但配置的周期处于较强的阶段性的上升周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