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场投资者教育专栏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一年多以后,“深港通”再次成为两地股票市场关注的热点。“深港通”将给两地股票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又会出现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温故知新,先来回顾一下“沪港通”开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两地市场带来的变化。
其一,“沪港通”为两地的投资者提供了跨市场交易的机会,推动了上海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联动与融合。目前,每天北上的“沪股通”资金在7亿—8亿元人民币,南下的资金面相对好一些,每日成交额在20亿—30亿港元。
其二,“沪港通”的表现多少有些令人失望。首先,由于市场分割和内地对于跨境资金流动的管制,上海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没有实质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都上市的公司,A/H股的价差不仅没有收窄,反而较2014年11月之前有所扩大,目前整体上A股溢价接近40%。二是投资者分割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通过“港股通”进行交易的投资者主要投资标的还是集中于内地来港上市公司的H股,例如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反而很少参与香港本地公司的股票交易。而“沪股通”的北上资金主要集中于香港投资者所偏好的业绩好的大盘蓝筹股,例如贵州茅台(600519,股吧)、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等。两地投资者的交集相对较少。
由于“沪港通”的主要标的是两个市场里的大盘与中盘股(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180和上证380成分股、香港交易所的恒生大型和恒生中型指数的成分股),因此,这次“深港通”的主要标的势必选择两个市场的小盘股,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香港与大陆资本市场的联动性。
目前看,“西向交易”的“深股通”可能包括深证成指的494 只股票(剔除风险警示股票6 只)和5 家深/港两地上市公司;“东向交易”的“港股通”可能包括恒生小型股指数的192 只股票(剔除已纳入沪港通的14 只股票)和13 家深/港两地上市公司。
根据“深港通”交易标的的不同市场特征和两地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初步判断“西向交易”的“深股通”中,一些高科技公司和蓝筹公司对于香港投资者比较有吸引力。原因在于,香港制造业“产业空心化”比较严重,其缺少一些高科技的制造业公司标的。同时,一些在深圳上市的蓝筹股也非常符合香港投资者的投资偏好。
另外,“东向交易”的“港股通”中那些香港本地的中小型金融类上市公司会成为重要的投资标的。因为基于香港与大陆的CEPA协议框架,很可能会优先向香港本地金融机构开放大陆金融市场准入。近期大陆已经向香港本地证券公司开放了在自贸区和金融改革试验区注册合资证券公司的限制,先后有上海华菁证券、申港证券等公司成功拿到大陆券商牌照,就是例证。这会吸引一些大陆机构通过收购、参股香港中小证券公司的形式,绕道取得大陆十分稀缺的证券公司牌照。
无论是“沪港通”,还是“深港通”,抑或是“沪伦通”,这些变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国大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不过,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大陆资本项目资金跨境流动改革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不仅要看到变革的大趋势,还要抓住变革带来的大机会。 (作者单位:香港致富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