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魏书光
上半年期市交易活跃度显著增加,让外界对于日均成交量飚到上亿吨的商品期货市场投来“惊异目光”。中国期货市场是不是太疯狂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和国外同行做一下对比。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市场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受天气因素影响,大豆减产预期强烈,美国大豆今年最高日成交量在4月20日达80.4万手,折合1.09亿吨,是美国2015/16年度大豆生产量的1.02倍。
相比之下,即便在今年的火热行情中,大连豆粕6月24日期货最高日成交425.4万手(0.43亿吨),仅为我国2015/16年度豆粕产量的72%,玉米4月22日最高日成交量170.9万手(0.17亿吨),仅为我国玉米年产量的7%。
近期颇受市场关注的鸡蛋期货7月6日最高日成交量为26.58万手(132.9万吨),有媒体报道称,鸡蛋期货“一日成交16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大,其实对比我国鸡蛋年产近2500万吨、市值达220多亿美元的现货规模,这个期货交易量只相当于我国鸡蛋年产量的5%,相对于美国大豆期现比的102%,这种巨大差距只能说明鸡蛋期货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对国内一些成熟的期货品种,鸡蛋期货还处于发展阶段,日25万手的成交规模并不大,仅处于50多个交易品种的中间水平。随着中国大量基层蛋农和贸易商紧盯期货价格、在期货市场上做套保,鸡蛋期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期货交易规模上去了,是投资资金在作祟吗?机构客户占比多大才合适?我们再找美国的数据看看,据CFTC统计,美国期货市场基金等非产业客户的持仓比例约为48%,几乎占据了市场持仓规模的半壁江山。
我国期货市场客户结构与美国不同,投资资金以个人散户为主。从大商所的统计数据看,今年以来豆粕、豆油、棕榈油、聚氯乙烯等品种的单位客户日均持仓比例均高于50%,特别是聚氯乙烯,单位客户持仓比例高达63.3%,参与单位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1.5%。
尽管这类持仓中包含了专业投资机构,但期货市场产业客户持续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表明在价格剧烈波动行情中,期货市场产业根基未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实体经济在大的行情起伏下,对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更为强烈。
显然,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机构客户参与程度看,中国期货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今年以来的品种轮动行情,市场各方对期货的认识将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