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提供方究竟意义何在?高频交易究竟是给市场带来了流动性便利,还是这种交易量仅仅是种毫无价值的“噪音”?这是包括瑞信策略师Ana Avramovic在内的市场人士一直想探究的问题。
为了研究一个没有高频交易的世界究竟会变得如何,Avramovic使用了瑞信独有的ExPRT 交易数据。在10-12%的美股交易量数据支持下,得到了纯非高频交易者(包括买方、买方、零售和机构交易者)执行每笔交易所需时间的大数据。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如果以整个市场角度来看的话,等待对手方的绝对时间依然很短,但是和现有的微秒级别相比,速度则会显著放慢。同时,整个股市不同交易量所需要的时间也会大致相同。
这就引申到另一个市场一直在讨论的话题:高频交易是否意味着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
Avramovic认为,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不可能全部得到平等对待。对于那些激进型交易者来说,低流动性意味着更大的波动,是件好事;而长线交易者对于流动性及成交所需时间的问题并不会那么在意。
Avramovic进一步指出,对于那些风险偏好较低,并且对交易成交时间十分重视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他不愿意承担持仓的风险,那他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让步。
不过尽管从纯数据角度来看,高频交易似乎并不是什么“牛鬼蛇神”,但是Avramovic的分析并没有涉及交易量突然飙升的状况,也未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交易所都在寻找对抗高频交易的方式,比如大宗交易。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高频交易通过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买卖以及取消下单来获取利润,这种算法主导的交易行为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而且也排斥了普通投资者的参与,引发不少争议。
Michael Lewis在2014年3月发布的引起轩然大波的新书《Flash Boys》,就对美国市场上的高频交易中的种种黑幕进行披露,其中指责高频交易公司利用高频交易的背后的物理优势进行不公平交易。
近几年,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也一直抱怨,现在的市场充斥着高频交易者,这些人极为迅速地改变买卖价格,以此为优势赚取高额交易利润,使得传统资产管理公司的利润空间遭到压缩。
为了对抗高频交易,量化交易鼻祖文艺复兴今年更是放出大招,其原子钟技术将能实现数十亿分之一秒内同步执行交易指令,时间差的消失意味着高频交易或无机可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