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场所重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共计1021家,同比增长38.2%,实物交易规模超过30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超过400家,年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目前我国的大宗商品交易还只是刚刚起步,大多数市场、机构包括政府还在学习阶段。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井喷式”、“遍地开花”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鱼龙混杂,僧多粥少,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让尚未强身健体的一些交易场所“出师未捷身先死”有之,造成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巨大浪费。
交易场所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所涉及的行业,已涵盖能源化工、金属矿产、农林牧渔、稀贵金属四大类,二十余个行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农产品(000061,股吧)类市场296家、金属类市场(含黑色、有色、稀贵等)198家、化工类市场(含化纤、纺织等)100家、能源类市场(含石油、成品油、煤炭、天然气等)60家、畜禽产品类市场(含肉类、禽蛋、草业等)31家、酒类产品市场30家、林产品类市场(含木材、纸浆等)29家、矿产品市场27家、渔产品类市场16家、综合类市场140家、其他市场(含废旧、易货、再生资源、商品批发等)94家。
期货日报记者归类梳理发现,交易品种中,共同交易白银的交易所高达78家,交易铜的高达48家,交易茶叶的有23家,交易螺纹钢的有19家,交易酒类的有18家,交易钢材的有16家,交易热轧卷板的有14家,交易铁矿石的有14家,交易甲醇的有14家,交易原油沥青类的有31家,交易白糖的有11家……通过这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包含相同交易品种的交易场所不在少数。
换言之,大宗商品交易所重复建设问题十分严重。
以咖啡交易所为例,前有2014年7月9日揭牌的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后有2015年7月6日揭牌的上海自贸区咖啡交易中心,眼下有2016年6月16日营业的重庆咖啡交易中心。除了以上三个之外,还有一个由于一直拿不到“准生证”最后“夭折”了的昆明咖啡交易中心。
云南作为中国咖啡豆的主要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咖啡的98%以上。2015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最大咖啡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但是在交易市场上的发展却栽在了“内讧”上。在普洱落户的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出世”后仅仅3天,昆明咖啡交易中心便“急忙”披挂筹建工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显然,就在云南“内讧”的同时,上海嗅到了咖啡交易中心蕴含的巨大商机,于2014年11月传出筹建上海自贸区咖啡交易中心的消息,次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
除了上海自贸区,嗅到商机的还有重庆。在昆明筹建咖啡交易中心受挫的一家咖啡企业开始向重庆方向努力,与重庆能投集团共同筹建重庆咖啡交易中心。今年6月,该中心正式营业,高调宣布要打造中国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咖啡(跨境)电商平台、咖啡产业链融资增信平台,以及中国咖啡交易结算中心和咖啡大数据中心。
各地争建同质化的交易场所,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晓波曾公开表示,即便大家联合都难以占取有效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分散,那对于云南的咖啡市场无疑是重大打击。我国咖啡业“小、散、乱”问题存在已久。在咖啡国际市场上,我国由于缺乏定价话语权,一直饱受“价格周期”的困扰,给我国咖农造成巨大损失。
交易场所的重复建设,在矿业权交易品种上也相当严重。记者手头资料显示,交易品种中包含矿业权的交易所有19家,其中9家都是一个省的。虽然矿业权交易所建设的出发点是将整个产业引上规范化、专业化、资源高利用率的道路,但是在一个省内建设9家矿业权交易所是不是过于密集?
白银品种也曾是很多交易场所主推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白银交易的交易场所竟然高达78家。虽然最近国内一些交易场所的这些业务“急刹车”,但这个数字还是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且不论白银交易市场份额有多大,其中参与的实体企业占比有多少,有多少存在违规行为的白银交易所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又有多少地区存在交易场所“脱实向虚”的倾向,不顾实际需求而盲目批设甚至违规设立交易场所的,这些都是重复建设留给产业的弊端。
重复建设的背后
咖啡作为舶来品,将成为下一个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大宗农业商品。收入渐高的中国家庭,消费结构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舌尖上的味蕾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也会选择更具代表生活品位的咖啡等。
相关数据显示,自1998年起,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人均年消费量以3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世界咖啡消费年增长率。中国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导致从咖啡的种植到连锁零售店都成了中国本土企业和投资者追逐的对象,各大国外品牌也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咖啡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咖啡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相当于日本的世界咖啡消费大国,市场消费预计可达到3000亿元。
这么大的蛋糕,谁不垂涎欲滴呢?于是,各地纷纷成立咖啡交易场所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煤炭是大宗商品,煤炭交易中心具备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基本属性,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煤炭市场有其特殊性,煤炭交易对物流依赖性强,而煤炭物流,准确地说是煤炭的供应链复杂,煤炭流通费用往往是煤炭坑口价的几倍。
早在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钱平凡就严肃指出,全国有30多家煤炭交易中心,但运作良莠不齐。究其原因,是大家对交易中心的属性不了解,把它当作一般交易一样,一起离岸做,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误区。
煤炭如此,钢铁也如此。目前,国内钢铁电子平台竞争非常激烈,处于全行业亏损严重的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艰难局面。钢铁电子平台的运营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后来者越来越多,现有的市场份额挤压,经营模式也遭受巨大考验。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行业出现恶性竞争,或长期出现过度补贴等非理性竞争,可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事实上,钢铁行业的亏损局面人尽皆知。要想扭转现状,除了钢铁企业去产能外,钢铁电子平台同行之间的合纵连横必不可少。在钢铁电商的浪潮下,钢铁流通业的集中度也会显著提升。
重复建设的恶果
很显然,同类交易场所重复建设问题已经导致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等情况出现。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在前期虽然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交易市场规模都比较小、管理比较散乱。近千家交易所中的上百种交易品种存在严重重叠现象,大部分的稀少品种存在于少部分的交易所中,而少部分的品种存在于大部分的交易所中。
新一轮的“清整之风”正刮向大宗商品市场,关停的、兼并重组的不在少数。原油、白银交易曾经是很多交易场所主推的产品,而最近国内众多交易场所的这些产品纷纷下架。由于政策的高压和品种的不稳定性,“去贵金属化”“去原油化”正成为行业趋势,这正是贵金属、原油类商品市场重复建设、脱实向虚导致的恶果。
期货日报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贵金属”“骗局”等关键字,找到相关结果约234万个,相关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除了不规范平台建设及贵金属高杠杆的利润诱惑,过多的贵金属交易平台纷纷涌现,有限的市场份额被挤压,很多平台为了抢客户、争资源,不断地加大投资杠杆,最终贵金属成了诈骗高发区。贵金属的“庞氏骗局”不仅仅存在于小型黑平台,也有不少大型交易场所披着“羊皮”欺骗投资者,比如中色金银贸易中心利用非法平台进行的诈骗案。
除了贵金属,邮币卡也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邮币卡不属于大宗商品,但不少大宗商品交易所也投身其中。邮币卡交易市场,也已成为诈骗高发区。目前,邮币卡电子交易平台已经泛滥,现有的市场份额被挤压,不仅分散市场人气和资金,也造成资质有问题的文交所容易出现交易安全问题。今年7月,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牵头、各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小组正式进驻各大文化类交易场所,针对邮币卡业务交易系统、业务品种、产品规模等方面进行摸底调查。
事实上,超范围经营的交易场所不在少数,这是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果之一。很多交易场所一开始的定位是专业做一类产品,例如农产品、能源、有色金属等分类明确的商品。不过,随着后来者纷纷“破土而出”,专类品种商品的市场空间缩减,为求发展,不得不开展别的类别交易品种,造成交易场所的交易品种出现交叉、重叠、混乱的情况出现。
部分不规范交易场所被投诉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导致自身关闭交易系统,更多的交易所在这一轮的“清整之风”中积极转型、力求保壳。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有超过100家交易所已成“空壳”,交易品种下线停盘,还有很多交易场所虽然有交易品种上线,但是缺乏活力,市场流动性差。
据南部某省管理部门统计,该省交易场所中,仅有3家盈利。所以看起来国内存在很多交易场所,其实大多数已成“鸡肋”。政策的高压并非是取缔交易场所,而是一轮洗牌,而且国家级、地区级的高端项目也在悄然布局。
亟须监管部门给市场“消毒”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枝繁叶茂”,必须经过反复地“修枝剪杈”。现在的大宗商品市场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品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专业类交易场所纷纷改名成全品类综合类交易场所,特别是各地交易场所“去金属化”成首选。例如,浙江兰溪汇丰贵金属更名为鸿鹄商品交易市场,停铂金和钯金交易业务转向酒类、茶类、文化产品交易;江苏无锡君泰贵金属合约交易中心更名为无锡君泰商品合约交易中心;浙江汇联贵金属交易市场更名为浙江汇联联合商品交易中心;湖南久丰金属现货交易市场改名为湖南久丰国际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江阴周庄金属合约交易中心更名为江苏新沿海商品交易中心;青岛华银贵金属交易中心更名为青岛华银商品交易中心;江苏大圆银泰、深圳首华贵金属等均改名为综合类交易场所。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及各类交易场所呈“井喷式”发展,出现了交易所重复建设严重、部分交易平台不规范、超范围经营、交易品种混乱、甚至诈骗等情况,让市场背负很多诟病,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因此,亟须监管部门出手,加强交易场所的审批与监管,给市场“消毒”。
业内人士均表示,对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牌照审批亟待加强。“目前的大宗商品市场存在监管真空,缺乏有针对性的、持续有效的监管。”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黄运成在2016(第四届)中国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论坛上表示,深化改革和立法才能推动大宗商品市场健康发展。
对于交易场所的牌照审批应着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资质要达标。除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企业还要有良好的信誉与资历。另一方面,着力空白领域、服务国家战略。交易场所定位小而精,找好着力点,并向国家重大战略的承接区域倾斜,如“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战略等。
近日,在大连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交易场所风险情况座谈会上,大连市证监局提出建议:一是严格按照国发38号文和国办发37号文要求,由省级政府审慎批设新的交易场所。对于同质化、对实体经济发展无明显作用的交易场所坚持不批或少批,实践中遇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部际联席会议报告。二是进一步加强交易场所的监管。由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开展一次交易场所的现场检查,排查风险隐患,及时整改规范,避免发生风险事件。三是及时稳妥处理各类投诉举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除了依靠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大宗商品市场形成行业自律也是杜绝市场中出现不合规行为的重要渠道。黄运成表示,大宗商品市场应成立大宗商品协会,以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提高行业职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交易场所审批门槛提高、合并重复建设市场、淘汰劣弱主体、排查“事故多发地段”都将是可以想见的政策取向,以迎接我国大宗商品电子市场的新一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