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期货>正文

套保需求难满足 期指功能应逐步恢复

时间:2016-08-02 05:26:02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史上最严股指期货限制政策出台,股指期货成为不活跃期货品种。如今,限制政策实施了近一年,股指期货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逐步恢复期指正常功能是当下较好的选择。

  我国期指难以满足套保需求

  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新兴市场也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力,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目前,全球推出了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已经超过40个,GDP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已全部开通了股指期货交易。时至今日,作为股票市场的有效避险工具,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市场避险需求的激增,股指期货成交量激增,甚至超过了正常值的两倍。

  在我国,限制政策后,股指期货市场严重萎缩。根据世界交易所联盟数据,中国大陆股指期货2015年1月至7月(2015年8月开始受限)累计成交量281,972,800手,在亚洲主要的12个股指期货交易所中排名首位,在世界主要的34个股指期货交易所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而到了今年1月至6月,中金所股指期货累计成交量仅仅为5,456,118手,在亚洲市场中排名倒数第四,甚至不及亚洲均值33,938,896手的1/5。

  横向比较来看,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严重落后于股票市场。世界主要金融区域的股票和股指期货的市场大小是相匹配的。按今年1月至6月累计值看,股票市场方面,美国三大交易所成交额占全球成交额的29.9%,中国占27.3%,印度占9.9%,韩国占8.0%,欧洲占6.7%,日本占4.1%。股指期货市场方面,美国四大交易所成交量占全球成交量的29.8%,欧洲占23.7%,日本占12.2%,印度占3.1%,韩国占1.3%。以上地区均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唯独中国股指期货成交量仅占全球成交量的0.4%,无法和股票市场的占比等量齐观。理论上说,现货股票市场容量有多大,股指期货的套保需求应该等比例增加。对比体量庞大的股市,目前中国的股指期货需求被很大程度地压抑了。

  充分流动性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前提

  期货是根据标的现货定价的风险管理工具,现货和期货市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相得益彰,股票市场实现了资产定价和优化配置,而期货市场则实现了风险的控制、分割、转移和再分配,但凡成熟的资本市场都应该包括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保持市场的完整性。数据显示,从长期看股指期货是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的,在IF合约2010年4月19日上市以前的五年内,沪深300指数波动率为2.04;在IF上市以后的五年内,同样经历了完整的牛熊市转换,沪深300指数波动率降为1.66。股指期货提供的对冲风险的功能,使之成为机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套期保值工具。

  套保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充分流动性基础上的。目前,IF主力合约勉强达到的百亿成交额,与现货市场千亿成交额无法相提并论,若再扣除部分投机盘,剩下的市场容量很难实现有效的套保功能。股指期货限制措施一度有效抑制了投机,然而却也抹杀了流动性,影响了期指市场功能的发挥。

  警惕股指期货市场话语权旁落

  中国的股指期货被限制,但是资金对冲和套保的需求仍在,一些资金就会流入到别国的挂钩中国股市的股指期货合约上。比如,新加坡的A50指数期货成交量去年暴增,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已超过150%,成为中国股指期货的首要替代标的。一旦海外对应的股指期货合约形成规模,就掌握了定价权和话语权,届时再松绑中国的股指期货,就难以形成自身的定价逻辑。在这方面,日本就是经验教训。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后,日经225股指期货被限制。新加坡交易所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日经225股指期货相关产品,成交量四年增长10倍。即使1994年日本松绑本土股指期货,也无法抢回市场份额,地位尴尬。到2005年,全球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中,日本本土只占有55.05%的份额。

  股指期货顺应市场需求而生,是现代金融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对于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想真正发挥股指期货功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流动性基础上。随着市场对股指期货的误解逐渐消除,股指期货可考虑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