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綦宇 北京报道
导读
从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市场情况来看,目前中国乃至东亚的化工产品市场正处于相对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除BP以外,许多外资能源和化工企业也正寻求在中国的各项布局,加码中国化工行业仍是主旋律。
10日,一则BP出售其国内化工厂的消息,引发市场对于外资撤离中国化工行业的猜想。
“从BP的财务情况考虑,此次出售利润空间相对丰厚的化工厂是寻求现金的收入,”普氏能源分析师黄宝莹告诉记者,“与沙特阿美寻求部分资产IPO一样,依赖石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在目前油价低迷的情况下,通过资产布局平衡收支。”
虽然从长远角度来说,随着不同商品的供需结构变化,整个化工市场在细分为单个产品的时候,其利润表现会有区别,但在总体的化工市场需求方面,东亚地区的需求仍会保持较高程度的增长。
从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市场情况来看,目前中国乃至东亚的化工产品市场正处于相对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除BP以外,许多外资能源和化工企业也正寻求在中国的各项布局,加码中国化工行业仍是主旋律。
外资企业中国布局
根据记者统计,目前在中国已经布局较大型合资炼化项目,主要有六家。分别是中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中沙天津石化、中石化与BP的上海赛科、中海油与壳牌的中海壳牌、中石化及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的福建联合、中石化与韩国SK的武汉石化和中石化与德国巴斯夫的扬子石化。
上述六家中外合资化工厂的布局皆为目前供应较紧张的烯烃项目。“在日本关停其旗下的烯烃工厂和G20期间浙江省的化工厂大范围停工的情况下,接下来的数个月内烯烃方面的化工供应将会出现比较大的缺口。”黄宝莹说。
从规模上来看,福建联合石化目前是外资进入中国投资的最大型石化企业。而从这几家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布局情况而言,均没有出现退出的迹象。就在今年3月,壳牌还决定与中海油合作进行惠州下游项目的扩建。该项目地理位置位于国家规划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
依据公开报道,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将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装置,项目投资总概算为506亿元。截至目前,项目完成总进度的49.93%。
而该项目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中海油方面的负责人表示,通过合作将引进壳牌领先业界的专利技术,与邻近中国海油炼油厂通过一体化整合提升价值。
依据公开资料,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中海石油炼化公司目前的年炼油能力达1200万吨/年。2013年国务院还批准该公司二期工程,建成后,惠州炼化公司将形成2200万吨炼油加180万吨乙烯的产业格局。
中海油的目标则是在这一地区建成4000万吨炼油和300万吨乙烯的世界级一流石油炼化基地。而在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壳牌的力量将不可小觑。
“从上述项目中可以看出,除BP外,其他跨国石油公司仍保持对中国化工市场的兴趣,”安迅思中国研究总监李莉告诉记者,“愿意留下来并持续扩大投资的企业是存在的。”
外资寻求进一步扩张
事实上,外资退出只是偶然和散发事件,多数外企仍在需求加码中国化工业务。
从今年以来,传出退出中国项目的跨国企业仅有两家。分别是已经确定暂停与中石油进行四川页岩气区块合作的壳牌和刚刚宣布出售中国工厂股份的BP。
具体来看,由于中国页岩气整体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开井成本过高而天然气价格则处于历史低位,搁置在中国的页岩气项目属于正常的投资回报考虑。
而对BP来说,自2010年深陷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其需要大量的现金进行赔偿,再加上近两年石油上游行业并不景气,使得BP需要变卖资产渡过困境。
“BP的选择并不能代表其他外资企业,”黄宝莹告诉记者,“和沙特阿美类似,这些重心在上游项目的石油公司都处于困难的状态,需要通过调整来获取现金弥补亏损。”
不过,从整个中国化工生产的角度来讲,目前正是外资进入的好时机。
首先就在于原料价格的下降。尽管6月油价上浮至50美元/桶,但随后又迅速下降至40美元/桶左右。依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原油进口量大增12%,而价格则下降三成。
其次,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也为外资进入提供了保障。意见规定,有序推进沿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将新建项目有序引入这些化工园区。
意见同时强调,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并着重要求,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六家大型的中外合资石化厂,其产线均包含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而除位于南京的扬子石化和位于武汉的武汉石化之外,其余四家均在七大石化区规划的地理位置附近。
而在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兼备的情况下,也不乏外资企业在中国积极布局下游化工行业。今年6月,沙特基础工业、沙特阿美与中东海湾投资集团香港华通投资集团与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唐山曹妃甸区正式签约中东海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美元,炼油规模为1500万吨/年。该项目主要生产高清洁油品,乙烯、丙烯、芳烃类、碳四等大宗产品及下游具有高附加值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项目投资的三方均为沙特背景的企业,这也意味着该项目是目前最大的纯外资炼化一体化项目。
“除了曹妃甸以外,沙特还积极布局煤化工产业,”黄宝莹说,“同样6月,沙特基础工业与神华宁煤签约,在宁夏建设煤制烯烃和其下游化工项目。”
“早前科威特也有在湛江东海岛入股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初衷,”李莉说,“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也一直称有合资建设天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愿望。”
化工市场利润较大
与已经出现较大过剩的成品油炼制市场相比,化工市场尚有较大利润空间。
一家国有炼厂的负责人曾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该厂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包括降低汽柴油在生产中的比例,提高例如石蜡、乙烯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的生产规模。
“在去年地炼进口权放开以来,地炼工厂的炼油项目对于我们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该负责人表示,“而且随着现在成品油消费量下降,产能过剩的情况就越发突出,相反的是类似石蜡、乙烯等下游化工产品的利润空间还是很大,我们就积极调整适应现在的市场结构。”
而这样的调整在2015年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该厂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录得亏损,共亏损将近170亿元人民币。然而仅用2015年一年便扭亏为盈,截至2016年6月,上半年利润已经突破了十几亿人民币。
同样的高效益也体现在BP此次出售股权的上海赛科身上。依据另一股东上海石化(600688,股吧)的2015年年报来看,上海赛科该年实现利润21.83亿人民币,同比也是扭亏为盈。
黄宝莹向记者分析称,由于上游原料下跌和需求持续扩张,以乙烯为代表的化工产品利润空间丰厚,并且在日本关停其乙烯工厂的情况下,供应有望进一步紧张,而届时其价格也将会走高。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化工原料需求一直在增长,”她说,“中国使用价格低廉的石脑油作为原料的乙烯生产,利润空间还会持续增长。”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