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现货>正文

冯远:喜中有忧的商品“微交易热”

时间:2016-07-06 09:29:05来源:

  在全国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进入常态化的今天,挂钩商品行情的微交易以其广普性、安全性、便利性在推出后的近两年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亦是金融创新与“互联网+”结合的发展、深化。据了解,在目前运营场外商品电子合约的平台中,已有十余家开设了微交易业务,还有近百家交易平台的“微盘”赶在路上。

  点开移动电话,便可以用数元至数百元的资金撬动相当于国际主流市场期货合约规模几十分之一至几分之一的头寸,微交易“时时交易”、“处处交易”、“人人交易”的特征既能在短时间发展大量客户参与又可以降低标准合约带来的各种风险,受到热捧自是清理整顿下行业突围的路径之一,但是背后的隐忧不可不察。

  借船出海的载荷极限

  众所周知,如今的商品微交易主要是通过嵌入到集交流、信息发布、邮件收送、财务转账等功能的社交、聊天软件上进行,可以说,微交易的本质是渠道营销的极致,开户程序的极大简化和海量的潜在客户数量都意味着上述金融零售模式蕴含的无量市场前景。

  以腾讯控股推出的微信软件为例,2016年该软件的用户注册数已突破9.27亿,其中即时通讯、在线视频、在线音乐、浏览器、应用商店等行业用户数均超过5亿。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位微信用户每月投入100元参与微交易,那也是927亿元的营销额!

  但是,正如任何系统都有其载荷极限,对于以嵌入式应用为端口,第三方平台为载体,结算、行情引入却由交易平台服务器掌握的微交易系统而言,随着客户量的指数式上升,平台自身系统的维护成本是否会很快与营销额呈现“赶超”态势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鉴于大量微交易应用同时嵌入第三方社交平台,对于社交平台自身的承载能力同样是一大考验。目前在大宗商品场外电子交易市场常见的服务器卡顿、信息数据传输延误等问题会不会在微交易上出现,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交易争议,仍然是一个未知之数。

  远离“服务实体”的炒作隐患

  微交易热潮除需面对技术局限外,彻底“脱实向虚”的炒作本质也是诸多经营方必须应对的诘问。早在20世纪末,以“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为学名的“现货”行业生聚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历史。当初,正是一大批市场以电子商务、搞活流通、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获得了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因而未在行业的清理整顿中关、停、并、转。

  是的,如今的我国大宗商品电子行业里,虽然已经有大量交易场所通过改革创新交易制度、斥资兴建配套工程、严防死守合规底线,赢得了一定的商品定价权和市场公信力,大大改善了挂牌产品上下游的行业运营态势,促进了人、财、物、信的优化配置,但是还有一些主体仍然“重金融、轻实体”,甚至直接引用外部价格,由参与者押注行情结算盈亏,加上一些不良个人、机构利用上述制度的漏洞获取不当得利,以致被外界目为赌场。

  微交易虽然因其合约规模限制,令单个参与者的可能亏损有了极大限制,故能排除许多涉诉涉群事件的发生。只不过,鉴于如今微交易皆引用外部价格作为结算依据,根本不重视仓储、物流配套设施,这样的举措在政策层面上不仅严重地偏离了设立交易场所的初衷,会不会令平台彻底沦为“资金游乐场”也应是广大行业同仁思考的问题。

  更难监控的展业行为

  除了技术问题和政策问题外,微交易火热的背后,“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经纪人”的理念无疑可能成为新的合规风险源。以2014年引发轩然大波的某证券行情软件商发起的“云操盘”业务为例,该业务允许网上互不相识的人借用他人账户交易,以平台对甲方信息的掌握确保操作者能够获得赚钱分红,可结果却是大量“操盘手”在证券、大宗商品市场上造成客户亏损后消失无踪。

  微交易虽然从技术角度为代客操作设置了极高的门槛,但是“人人都是经纪人”的展业模式难免不会令某些专业能力、道德操守存疑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建立即时通讯群组“人传人”发展客户,并且通过“网友交流”的形式提供既不专业又不约定责任的“投资顾问服务”,假使由此产生的受损者积少成多,引发的争议事件同样不可小觑,且情节更为复杂、责任人更难追踪,给经营方和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

  此外,微交易往往使用线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通道,根本不具备监管功能,资金安全问题也是重大风险来源。事实上,纵观近年来一些违法违规交易场所的“消失”事件,大多存在经营方非有效监管渠道接受客户转账申请,非金融监管部门实时监测的企业(甚至个人)账户充当资金汇集场所的现象。鉴于商品微交易中单个客户资金量少、资金损失后维权意愿不强,这也为一些心怀歹念者用“聚沙成塔”法将大批公众存款据为己有创造了条件。因此,相关监管措施同样必须在微交易领域严格执行,绝不能让微交易成为法外之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交易热潮虽然有助于将“商品也是投资品”的理念迅速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要创新、稳健兼顾地长期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务本求实”依然是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储晓燕 H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