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高速发展,各类现货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市场风险事件频频出现,去年发生的昆明泛亚、沈阳中港等平台违规交易,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日前,生意社发布第十一版《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总量约1200家,其中仅2015年新注册成立的就近百家,而截至当前,国内交易市场总量已逾1500家,且仍呈增长态势。如何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规范、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准确的定价功能,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1 平台频现兑付危机 近几年,现货交易平台的汹涌发展引发各类问题,各类打着产业电商旗号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频频曝出违规操作,投机交易等事件也层出不穷,虽然证监会、商务部等部委频繁出拳整治,类似风险事件依然不时发生。
近期,此前沸沸扬扬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投资者维权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昆明市政府发布公告称,昆明市公安机关自依法对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交易(关联)公司、授权服务机构涉嫌犯罪立案侦查以来,经大量调查取证,基本查明涉嫌非法集资的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单九良等1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
昆明市政府在通报中称,公安机关还查控了包括7万余吨有色金属在内的一批涉案资产、资金。4月1日至6月15日,泛亚有色案件有27974名投资人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注册登记,申报资金权益78.37亿元。为依法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希望投资人于2016年6月30日前全面、准确、如实登记信息,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泛亚事件涉及的金额之大令市场震惊,业内人士对目前一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运行模式感到担忧。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国内多家贵金属交易所操控后台,称投资者炒白银稳赚不赔,然而最后投资者却以损失惨重的结局收场;2015年,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陷入400多亿元兑付的危机,泛亚投资模式成为另一个“庞氏骗局”;2016年再被曝一批涉及原油、沥青、白银、农产品(000061,股吧)等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交易平台,以巨大收益为诱惑,最终导致投资者亏损累累血本无归事件。
“从庞氏骗局到泛亚,从白银到原油,不合规交易被曝光的频率越来越高,波及面也越来越广,说起现货交易很多人都‘谈虎色变’。”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指出。 2 监管灰色地带留隐患 受泛亚、中港等交易平台风险事件影响,许多人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印象,与过度投机、欺诈、对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对此,刘心田表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不合规操作的频繁曝光,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不算“坏事”,正是这种不合规的平台被曝光,才会促使行业问题得到整治,平台才能健康发展。
在刘心田看来,当前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主要问题是“三上三下”:一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数量从不足百家暴增至千余家。虽然近年成立的平台旗号都“高大上”,但成绩乏善可陈;二是“品种上去了,品德下来了”。从原油到贵金属,从榨菜到邮币卡,当前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不是传统大宗商品专柜,更像是百货商店、农村大集,只要能赚钱,啥品种都可以上。有些所谓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挂的是“大宗商品”、“产业电商”的羊头,卖的却是“投机”、“恶意炒作”的狗肉。随着受骗投资者增多及媒体曝光,不少人已对“大宗商品交易”产生反感和抵触,归根到底还是部分平台的道德标准太低;三是“平台上去了,产业下来了”。在近几年“互联网+”的建设潮流中,不少地方政府、产业企业跟风涉足大宗商品平台建设,其中不乏自贸区、央企、国企。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企业花巨资买软件、硬件,聘用“专业”团队,但平台始终和地方产业、企业经营产生不了联动,停留在平台与产业仅仅“通上电、联上网”的物理阶段,导致平台成为政府、企业的“鸡肋”、“包袱”(生意社调研发现,平台建设3年内,能对实际产业贡献效益的比例不足15%)。
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监管政策上的灰色地带也给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可能的违规操作留下隐患。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表示,当初期货市场的设计方案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借鉴了国外经验,根据中国国情一步步走来,问题出在管理体制上。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大宗商品电子盘无人监管,成为灰色地带。只要是灰色地带,一定是鱼龙混杂,欺诈等都会出现。大宗商品电子盘交易一直没有人定位,也没有人监管。有正经做交易的,也有骗人的,最终导致今天这个局面。
“国外的期货交易所跟我们不一样。国外交易所同时提供集中的和分散的多种交易方式。比如伦敦金属交易所,只要涉及金属交易它都有,并没有标示哪些是期货,哪些是现货,各种交易方式之间具有很好的关联性,用学术语言来讲,它是一个整体市场。”常清表示,大宗商品市场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应当有机统一。
3 市场仍具发展潜力 事实上,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曝出多起违规风险事件后,监管层已经重视并行动起来,就相关问题出台多项整治意见。2011年、2012年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38号文及37号文相继出炉,之后又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禁止以电子商务名义开展标准化合约交易活动的通知》。同时,由证监会牵头23个部委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开始对中国逾一千个商品交易所采取逐一审核,其中两百家最终退出了市场。
日前,有媒体报道,商务部召开《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编制项目闭门会议,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项目。相关机构在其负责编写的报告中,不仅总结了全国商品交易市场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的发展情况,且重点针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诸多建议。“我国实体经济处于相对低迷时期,商品交易市场也难免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强调风险防范及对策。”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相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建议,对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的监管要做到监管主体明确,避免出现监管机构不明确导致的监管“真空”。法律法规需要做到权责分明,边界明确。同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需要维持在较强水平。
另据了解,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日前联合成立大宗商品场外衍生业务电子交易平台调研组,召集多家期货公司高管举行座谈会,主题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推动利用现有行业资源建设场外衍生市场的基础服务设施,通过优化场外衍生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集中行业力量共建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市场。本次调研对象拟覆盖大宗商品交易生态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贸易公司、实体企业、仓储企业、交易平台等。
据悉,调研提纲具体包括梳理现存大宗商品仓单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生态体系,论证建设大宗商品场外衍生业务电子交易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上述平台的交易机制、资金托管、清算与结算体系等。从调研提纲看,大宗商品场外平台可能会依托“中期联”和“报价系统”建设,该平台与其他平台或系统还将研究互联互通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的重视下,未来大宗商品电子市场仍有较大发展前景。
刘心田表示,2016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至少有两大看点:第一,交易市场间兼并整合、资产重组、代管托管等将频频发生,2016年将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整合元年。以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将借助自贸区、行业协会等政府和社会力量,集成优质交易市场资源,开展一场“存优去劣、去伪存真”的整合战,行业主体将规范化、强大化,行业负面也随之减少;第二,交易市场的模式创新将进入爆发期,新型的数据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将成为交易市场服务实体行业的三驾马车,跨境交易、跨境结算、衍生品交易等也将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陈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