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现货>正文

陈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时间:2016-08-22 10:51:04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

  自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爆炸式增长,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40亿美元。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中国设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一批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但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顶峰时期至少还有十多年,我们只能对国际社会承诺碳强度的下降,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不完全具备,这就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带来了特殊难题,因而国内碳交易市场机构大多呈“有场无市”状态,只能做少量的自愿项目交易。为此,本报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主编的 《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一书,供读者进行阅读思考。

  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1)

  在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逐渐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建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碳交易规则和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总量减排义务,但是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且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碳交易资源巨大,但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在国际上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因此,逐步建立规范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建立碳交易市场是应对国际压力的必然选择

  近二十年来,中国在高速发展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全球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更是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和行动。但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与此同时,城市化也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对能源、原材料等巨大需求,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将比其他工业化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实现低碳发展及现代化进程。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中国节能减排指标的下降空间将越来越小,难度将越来越大。

  巨大的减排承诺压力为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因为只有通过碳交易市场建设,才能实现碳减排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

  且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由于要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掌握着先进能源技术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更严厉的碳减排措施,并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能效标准、碳关税制度以及碳排放权配额交易体系,试图在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相对完整的低碳经济体系。这类低碳经济体系有可能将有利于该体系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框架延伸到其他国家,从而对今后的国际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要想消化和反制碳关税,要想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有利位势,只有迎难而进,加快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碳减排势在必行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气候变化问题是外部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通常有两种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难以尽快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因此,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减排只能主要依赖于行政手段。而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易造成行政手段的失灵,这为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所以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是主要出路。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的主要优点,是能在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实现减排目标。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化手段主要包括价格调节手段、建立排放许可证交易体系等。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来说更为有效、灵活,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也较小,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各国愈来愈青睐通过市场手段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自然就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选择。

  一是市场化手段减排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环境共赢。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这将会使我国建立起高效的经济——能源系统,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大幅降低污染物治理费用。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

  二是市场化手段减排有助于促进碳金融的发展。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建立碳交易市场,将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锚的碳货币等碳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及形成包括以直接投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三是市场化手段减排有助于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污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的减排企业上,这将大大促进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汽车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已提上议事日程

  早在2008年,碳交易所就已在国内萌芽,作为“以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一种探索,各地都在进行积极尝试。2008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挂牌,率先迈出第一步。同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在示范效应下,全国各地,甚至县区纷纷仿效,接连上马碳交易所项目。2009年底,山东首家碳交易所菏泽单县碳交易所热闹挂牌,广东于2010年6月成立了涵括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广东环境权益交易所。2011年以来,碳交易所筹建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继河北省出台 《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决定推行和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的交易活动后,四川也考虑在未来筹备省级碳排放交易计划,广元、重庆、佛山、江西、杭州、厦门……据公开信息初步统计,国内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已有9家,而专业性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形成了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权交易所为轴心,多省市交易所共存的碳交易平台体系。

  同时国内也在探索开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特定行业的减排试点。未来,北京市将在区域能源体系功能区内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以上,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率100%。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65%,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75%。区域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行,能源设施和城市景观有机融合。深圳市设立绿色建筑奖励专项资金,对于获得较高等级绿色认证的项目,在招标政策、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江苏省政府设立了“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每个区域补贴1500万元)”,要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新开工项目中,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项目比例不低于50%,且其中50%的绿色建筑至少达到二星级。碳交易等市场机制将被引入,促进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

  总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合理的成本减排温室气体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优选。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发展国内碳市场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则、标准和形成自己的市场定价机制,保护本国优质碳资产,避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通过将来与国际体系的接轨,也会对全球碳市场的供求和价格波动发挥巨大影响,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并在与碳交易紧密相关的全球实体经济格局中占据更高点。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现有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减排模式成本较高,副作用较大,难以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继续发挥有效作用,今后应加快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更多地发挥市场手段的调节作用。

  (备注:《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全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主编,本章由陈茜撰写)

  (本文系本报记者张丽敏根据《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第一章摘录)

(责任编辑:储晓燕 H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