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资源,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思维、新知识来推动。
——《软实力》约瑟夫·奈
文化产业需要与金融紧密融合,为其提供转型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为其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金融要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深化文化产业和金融的合作,尤其是在文化市场上高度融合双方资本,从而使金融具备极强的文化产业特性,形成文化产业金融。
新常态下的“超常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未来5年,在GDP年均增速保持6.5%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增速总体上会逆势而上,在新常态的环境下呈现超常态的发展趋势,形成这个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效应,也就是文化产业在投资意义上的巨大吸引力。
金融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引擎,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去年为例,由政府层面推动解决的文化金融方向有6个:一是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二是国家确立了新兴产业战略引导基金,代表了国家层面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跟进和支持;三是全国各地的文化金融试验区得到拓展;四是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视野进行引导支持;五是在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激励性、细则性政策;六是文化创意类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国家顺应该领域的发展,推出了相应监管措施。
对于“轻资产”的文化产业来说,对金融支持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行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文化产业首次写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部分,而非“文化建设”方面,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政策,大大推动了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在这一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2014 -2015年成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最为迅猛的两年,其中2014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规模达3253.16亿元,较同期增长275.43%,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241.8亿元,虽然较同期出现小幅下降,但总体上讲,文化产业金融在政策的支持下呈现了超常态的发展趋势,并开始趋于稳定,回归理性。
江苏文化产业势头猛劲
2016年刚刚出炉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国家财政部共下达专项资金44.2亿元,支持项目944个,其中江苏省获得的资金支持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
江苏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经济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已实现多业联动与融合发展,初具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雏形,2015年江苏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从3%上升到5%。国家和江苏省政府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度的政策支持。2015年,江苏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200余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6万家,从业人员达120多万人,有56个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3个项目列入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库,4个项目入选国家动漫企业项目资源库, 214个项目获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2.399亿元。24家企业、5个项目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金融扶持计划。
自2012年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在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三个维度均呈上升趋势,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在去年的全国排名跃升至第2名,总体上讲,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有望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金融的高地。
文化+金融任重道远
统计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韩国的游戏、日本的动漫、美国的电影,这些产业的发展都超过了钢铁产业。反观我国文化产业,2014年所占国家GDP比例是3.76%,计划到2020年增长到5%以上,仍然极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低一方面显示了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现状,即使在国家和政府的极大重视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仍面临重重困难。
在“文化+金融”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价值转化,需要同市场对接,更需要一个创新的交易平台将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资源。放眼当下,文交所作为文化与金融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风头正劲。
文交所的全称是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从事文化产权交易及相关投融资服务工作,促进文化产业要素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流动,推动文化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融资并购、创意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与资本、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的紧密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 投资人借助文交所交易平台进行投资,为产业和艺术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降低到期兑付风险,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文交所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为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搭起平台,起到中介担保机构的作用,也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如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
然而目前市场上文化产业资本短缺,缺乏资本化思维和融资途径等问题不是单靠文交所就可以解决的,我国文化产业的问题现状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也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累积。
我国文化产业一方面从文化事业转制而来,发展时间较短,商业模式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文化企业自身也在艰难的转型期和成长期。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普遍个性化发展,需求较为多样化,文化企业普遍是轻资产,其最重要的资产在于创意,在于人才,如果按照一般银行途径,经常会面临借不到款的困境。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金融业务创新,多种融资渠道的拓展,包括政府或者基金的支持,把风险加以分解或者加以局部的承担,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难度。
同时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风险评估相对缺乏等等问题都导致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存在很大问题,金融支持不足,这些都越来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金融助力文化产业繁荣
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需要国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整体调控,也需要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双方的自身调整。
从政策层面来说,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实现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等多种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能够加大优惠政策,采取包括财政税收政策在内的多种经济政策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从法律层面来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文化产业利润主要来自于创意和创新,而这些成果相对容易被侵害,不仅直接损害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打击了创新积极性,需要国家为文化企业提供法律的盔甲,从而让文化企业无后顾之忧。
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针对不同的文化企业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突破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瓶颈,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以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文化+金融+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机制,势必为文化金融创新提供实践舞台、拓宽发展空间。
从文化企业来说,企业始终处于这一关系圈的主体地位,需要加强自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融资能力,才能顺应潮流发展,促进企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在文化产业全球热潮中,中国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破解金融难题,补齐金融短板,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虽然我国文化产业金融起步晚,道路仍在探索,但通过各方的资源整合与调整,相信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金融模式并不遥远。(贺文)
(本文作者为大贺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贺超兵,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
贺超兵,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大贺投资控股集团创始合伙人、董事局主席,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融合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南京市政协委员,长江商学院江苏校友会执行会长。曾获“中国首届十大广告经理人”、“2014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企业家”、“南京市十大文化名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