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倜
卫冕失败。晨光洒进客厅,坐在电视机前,男子举重77公斤比赛,从吃下吕小军给大家的“领先对手12公斤”的定心丸到哈萨克斯坦人拉西莫夫举起214公斤,这个重量在一刻,逆天,逆转。我听到了解说对裁判判罚不公的炮轰,看到了吕小军脸上最后那一抹复杂微妙的表情。也看到了一枚金灿灿的金牌飘向了他人的首颈。
就在一瞬间,网友、观众、媒体都“炸”了:裁判的不公判罚被推上风口浪尖,一片质疑;对吕小军战术的选择探讨铺天盖地;对这枚沉甸甸的银牌分量定义也纷至沓来。这位老将成为了今天当之无愧的话题王。可想必没有哪位运动员希望自己受到这般“聚焦”。
本次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举重队开局着实不顺,而整个中国代表团也并不平坦。“裁判不公”成为国人对此次奥运会最大的槽点。拳击、帆船、体操诸多项目都出现了类似状况,而吕小军的比赛,似乎在一瞬间将之前压制的对裁判判罚的质疑倾泻而出。
客观谁都懂,主观难避免。不可否认的是,拉西莫夫最后一举,颤颤巍巍中白灯全亮,确实存在争议。竞技体育与裁判判决本身相伴相随,有判决就意味着有主观判断加尊重客观。裁判是天平得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是技术操守,可他也更是一个人,谁又能有万分把握在当下一瞬间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或合适呢?作为观众的普通人,谁又能控制裁判当时的脑子和按下白灯的手呢?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带着主观求胜心理与对选手表现的客观认知这双重眼光去看待比赛以及结果的呢?竞技体育本身如同万事万物,主观客观双重,你避开哪个去独眼看待都不好使。
金银有别,光芒仍在。赛后的吕小军受到了冠军般的礼遇,这枚银牌,沉甸甸但不沉重。而他赛后的反应让人心里踏实不少:大方承认对手不可思议的挑战壮举,积极应对这枚别有分量的银牌展现出了大将的风范。尘埃落定,输了比赛不应为结局找人埋单和背锅,得放眼到接下来的战术制定、策略调整。中国举重队的奥运征程还未结束,黎雅君、谌利军的意外,没有影响到石智勇、邓薇、向艳梅的接连折桂,说明只要经过合理的战术、状态调整,咱们子弹还够,底气未减,中国举重的霸主地位仍不会有人可以随意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