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资产回报率越来越受到有关中国经济基本面变化消息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除了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另有相当比例的溢出效应目前无法解释。分析称,在美国投资者喜欢数据,对冲基金尤其如此,但对中国,仅分析数据是无法跟上形势的。
IMF四月发布报告称,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正在增加。预计中国将加快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一体化,它在海外的金融影响力很可能将赶上其经济实力。
IMF在报告中指出,今年1月份A股的熔断机制在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回响。类似的,去年8月份中国股市暴跌,连同汇改推行之际,亚洲股市也出现暴跌,欧美股市同样受到波及。
换句话说,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资产回报率越来越受到有关中国经济基本面变化消息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
FT报道也指出,亚洲和欧洲市场开盘时,不仅从纽约的收盘水平,也从中国的新闻流中获得指引。这意味着,与突发外溢性风险不同(比如希腊多次接近崩盘),中国正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风险输入源。
虽然承认中国常常左右全球市场情绪,但FT报道另外指出,中国现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还取代不了美国。因为中国主要被视为一个风险因素,而非利好消息的潜在来源。对比来看,美国的消息和数据既能改善市场情绪,也能打击市场情绪。
IMF的报告显示,目前发达市场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中,逾三分之一可追踪至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股票和外汇市场的情况均是如此。这种新兴市场溢出效应有10%至20%可以通过贸易联系得到解释。另外30%至40%由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导致。而其余40%-60%的溢出效应,IMF目前研究的变量尚无法解释这种日益增长的联系。
不过,FT就中国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的分析或许给出了一种说法。
它指出,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直接联系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外资占中国债券市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份额均为2%左右。尽管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直在推进,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所占比例仍只有2%。
从这个角度看,FT报道认为,今年1月因围绕中国的担忧而出现的全球性市场下跌更多的是情绪,而非确凿数据所致,而这种担忧迄今没有得到中国数据显著恶化的佐证。
在中国消息对全球投资者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国际市场却难以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
FT指出,这表明有一个环节需要改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方市场)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解。而仅仅分析数据是无法跟上形势的。
汇丰(HSBC)行政总裁欧智华(Stuart Gulliver)呼吁投资者不要认为改革速度缓慢就意味着迫在眉睫的困境。他表示,在美国,投资者喜欢数据,对冲基金尤其如此,但数据很难说得通。
因此,FT的结论是,未来会有更多的决策者来中国实地考察,比如最近在香港露面的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