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金融>>杂志报道,在对比25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高收入国家进行比较后,美国的储蓄率基本处于垫底的位置。
杂志比较了国家的人均GDP,也考虑到他们的购买力均价。该杂志发现,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不一定具有最高的GDP。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均GDP为56300美元,家庭储蓄率仅为4.9%。另一方面,匈牙利国内GDP为26000美元,储蓄率为9%。(家庭储蓄率被定义为家庭可支配收入,从工资和净财产收入之间的消费差异)。
此前,中国国内学者认为,国内过高的储蓄率,是因为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民众为防万一被迫增加储蓄以备急需,而随着社会福利的完善,储蓄率将会随之下降。但当前的调查显示,储蓄率的差距更多来自文化差异。名单上的几个国家拥有高储蓄率,尽管他们的政府福利福利程度甚至远高于美国,这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和瑞典。美国的区别并不是政府福利让大家没有储蓄意愿,而是其他因素阻止了人们的节约。
例如,,在许多欧洲国家更容易开一个储蓄账户和支票账户(通常是在邮局),因此大家很少携带信用卡,而美国银行收取透支费用和最低余额费用,这阻止了大家开设储蓄账户的热情。同样在美国,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已经导致了信用卡消费的泛滥。而信用卡的过度普及,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这与网上电子商务结合,更加助长起了一群“卡奴”和“剁手党”大军。
心理学家斯图尔特维斯说:“诱惑来袭时,你可以通过点击来方便的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为什么美国人抓不住他们的钱?因为我们已经简化了消费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支出是他们的爱国义务,他指出,至少在20多年前,前总统老布什就开始鼓励美国人“多消费”,以拉动内需。
但这种对全球储蓄率的对比仍是有着相当的局限性的。首先,简单比较家庭收入和消费并不能了解一个家庭的财富,因为它遗漏了很多因素,比如学生贷款债务、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安全、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另外,由于家庭储蓄率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因此,或许需要对比五年或十年的数据,才能真正弄清楚各国民众之间在消费习惯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