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婷婷 北京报道
一切照旧,这是上上周日本央行议息会议上释放出的决定。即便市场大感意外,但仍然不得不应声咽下日本央行盛上的这碗“苦药”。随后的几个交易日,市场开始激烈消化这一讯息,日经指数一路下跌了3.7%。最为 “惨烈”的是,美元兑日元汇率从此前的111附近一路下挫到106以下,短短几日内,日元兑美元升值近5个百分点,创下18个月以来的最大单周升值。这让近几个月本就因升值而承压不小的日元,再一次面临被逼到“绝境”的风险。随后,从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到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相继表达了对日元近一周迅猛升值的担忧,麻生太郎更是直言,如有必要将采取行动干预日元过快升值,毕竟,日元的升值是日本政府最不乐意见到的“画面”之一。
两大因素致快速升值
日元近一周走上快速升值通道,主要拜两方面因素所“赐”。
首先,毫无疑问,最直接的就是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的决议。再加上黑田东彦称日本通胀正在逐步向2%的目标迈进,日本经济也在逐步复苏,措辞间没有丝毫释放出会在6月或7月进一步加大量化宽松的鸽派讯息。如果按照高盛对日本央行上上周维持利率不变是一个致命错误的评价,显然日元此轮快速升值就是在为日本央行上上周表现出的“致命的错误”买单,这本无任何悬念,只是升值之迅速,幅度之大,却超出预期。
其次,美国财政部在4月29日发布的国际经济和汇率的半年度报告中,将日本等列为汇率监控对象,暗示如果日本政府干预汇市诱导日元贬值,美国将采取一定的对抗措施。虽然,外界普遍分析,美国财政部的这一举措本质上更像是推动美国国会批准TPP的怀柔政策,而并非直指日本等对汇率的干预。但美国的这一表态,仍然让市场普遍形成了一个解读:受制于美国方面的压力,日本央行可能会被迫延期下一轮的量化宽松。花旗银行5月3日发布的《外汇观察周报》中,就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对日元近一周快速升值的“贡献”。按照花旗的分析,短期来看,受美元走弱预期以及日本央行暂时不会祭出进一步量化宽松因素的影响,日元兑美元还会延续一段升值的路程。再加上普遍预测的安倍接下来可能会抛出的7万亿到8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市场投资情绪受到提振,日元在短期内仍然会承受升值压力。花旗预测,美元兑日元接下来会在105.23到111.91之间调整,日元升值的下限会在1美元兑104.13日元到105.23日元之间。
日元避险属性受青睐
如果说上周日元的快速升值,是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等因素促成的,那自今年1月日本央行首次祭出负利率后不久,日元就违背日本央行的初衷开始划出反向升值曲线现象,则似乎要更多归因于日元本身公认的避险属性。
多年以来,日本的低利率,良好的经济金融系统,以及日元良好的流通性都使得日元成为市场套利交易中最优的融资货币选择。所谓套利交易就是指投资者借入如日元等低息货币,再投资于收益较高的货币,以赚取利差。然而,当经济乏力金融波动剧烈的时候,投资者就会采取通过对套利交易的平仓,将手持的利率高但同时风险性高的货币换回日元等风险低的货币,来规避可能触发的危机。因此,当外部市场波动剧烈之际,作为避险货币,日元往往应声上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2013年的一份报告中历数了2008年以来几次日元所经历的大幅度升值阶段。第一次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日元兑美元升值了近20个百分点。第二次日元的连续升值出现在2010年5月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恐慌指数迅速蹿升,日元兑欧元一路升值了近10个百分点。第三次是发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当时市场普遍预期日本政府以及保险公司等会大量赎回海外资产,以投入到震后重建中,日元随即应声大幅升值。第四次出现在2013年2月25日意大利大选进行之际,由于大选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欧洲的经济前景,日元单个交易日内兑欧元升值了5个百分点,兑美元升值了4个百分点。稍加分析不难发现,除了东日本大地震后日元经历的那次升值,2008年以来日元经历的其它3次大幅度升值,均是源于日元在资本眼里的避险属性。根据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0年中期以来,日元共经历过12次6%到25%的上升过程,其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外部经济或政治的动荡,日元的避险属性受到资本青睐所致。
今年1月以来,在日本央行首次诉诸负利率以后不久,美元兑日元从120以上下跌至106左右,很大程度上也正暗合了今年以来,在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美元升值预期逐渐走弱,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之下,日元成为了资本避险之地的逻辑。
在日元持续升值的阴霾下,日本赖以生存的出口复苏,以及迫切需要实现的2%的通胀目标,都呈现出一副副更加艰巨的面目。安倍政府目前正在经历着日元升值带来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