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5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556亿元,同比少增1523亿元;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1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3072亿元。货币、信贷、融资的增长都出现了减速,显示货币政策出现了回归稳健的迹象。
周小川行长“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指出,货币政策分五个段——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从紧。这几个词表达的是一个区间,也就是说都有一定范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定为“稳健”。政策执行部门则以稳健略偏宽松作为目标,仍然是落在稳健这个区间,但向适度宽松这一端有所倾斜。
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状况,则是落在了“适度宽松”甚至“宽松”的那个区间。季末M2余额同比增长了13.4%,超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3%的目标;当季人民币存款增加5.4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创下了历史纪录;社会融资规模当季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季末存量同比增长13.4%,也高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部分是由于货币政策实质宽松的影响,CPI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达到2.3%,而各地房价更是在一线城市的引领下大幅上涨。
这样的状况显然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愿意看到的。4月的数据显示,货币政策正在从“宽松”这一端向“稳健”这一区间变化。这个变化是政策意图的体现。首先,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这表明了决策层的决心。这个采访发表于5月10日,但其精神应该在公开发表之前就传达下去了,对4月货币政策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央行也通过多个渠道表达货币政策要更加稳健,例如,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要避免企业杠杆率过快上升,还要考虑到货币信贷增长对未来物价走势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第三,在货币政策执行中,央行没有进一步扩大货币宽松的空间,不给市场进一步宽松的预期,4月市场流动性一度趋紧,但央行没有降准;另外,市场传言央行进行窗口指导,并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这对银行放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当然,4月货币、信贷、融资增长放缓,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央行官方网站5月14日发布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答记者问”指出,4月人民币贷款少增,受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的影响较大,若还原这部分置换因素,今年4月份新增贷款超过9000亿元,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环比少增,除了受贷款变化影响外,还与企业债券融资下降有关。M2余额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财政存款大幅增加,由于不统计在M2中,对货币总量增长产生收缩效应。
尽管有这些客观因素存在,但与一季度比较,货币政策的的确确是变得更为稳健了。以信贷为例,还原置换因素,4月新增贷款同比多增2000亿元,如果以同样的口径计算,一季度月均新增贷款将同比多增4000多亿元。2000多亿元的增量确实多,但相比4000多亿元,那是收紧了。当然,由于客观因素(大多是暂时性的)的存在,我们还只能说货币政策正在向稳健的区间变化,还不能说其实际运行状况已经进入了稳健的区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仍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稳增长压力上升的情况下。
4月的经济数据就可能成为妨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因素。国家统计局5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消费、投资的增长都较3月时有所减慢,只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的增速加快。可能会有人将经济减速的迹象归咎于信贷增长放缓,从而要求货币政策为稳增长再多“放水”。但我们要认识到,货币政策是有时滞的,4月的减速迹象不太可能是受到当月信贷增长放缓的影响,更有可能是由于前期宽松货币的刺激效果减弱。正如权威人士所言,“大水漫灌”造成的短期兴奋过后,经济会越来越糟。因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应该坚定决心,使货币政策继续向稳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