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当地时间5月17日发布声明称,将于5月24日展开小规模国债公开销售,面值不会超过2.5亿美元;将于5月25日和6月1日分别开展两次小规模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出售,总金额不超过1.5亿美元。这引发了市场对美联储开始“缩表”进程的担忧。当地时间5月18日,美联储发布了4月议息会议的细节,有人从中发现了美联储将在6月会议上做出加息决定的信息。于是,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很快升温。
但在我们看来,这些信息都无法说明美联储坚定了加息的决心,更不能说明美联储已经开始“缩表”进程。
所谓“缩表”,就是缩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量化宽松,大量购买各类债券,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藉此向市场投放货币。出售国债和证券,可以使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这是一个与“扩表”相反的过程。如果美联储打算“缩表”,那是使货币政策正常化,那么,货币供应将减少,利率将上升,这比一次加息的影响要大得多。但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是非常漫长的,对于一次加息都很难做出决定,更不要说开始“缩表”进程了。
对于小规模出售国债、证券,美联储声明,这只是一次操作测试,不代表货币政策立场的任何变化,也不应据此推断未来货币政策变化的时点。美联储一向声称会与市场就货币政策的变化进行充分沟通,如果要“缩表”,当然会提前表明意图。实际上,这次出售的规模实在是小,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2015年末,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里的债券余额高达4.2万亿美元,自2014年10月量化宽松退出以来,这个规模就基本上维持不变,出售几亿美元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美联储6月是否加息仍然是未定之数。他们的基本态度是,这取决于数据是否表明加息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包括,就业的状况是否持续改善,CPI的涨幅是否接近2%,以及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能否维持稳定。这都是以往会议的常规内容,4月会议的结论也与以往会议差不多:在中长期,加息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但就短期而言,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观察,密切关注数据。
但4月会议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与会者认为,如果等待条件成熟的时间太长,那货币政策会难以回归正常化,在货币政策存在时滞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还有几个与会者担忧,美联储一直延迟加息的时机,会使公众产生困惑,难以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而且会怀疑美联储的信誉。还有几个参与者(其中只有一人有投票权)甚至认为,4月会议上就应该做出加息决定。他们认为,利率应该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如果长期低于其应有的基准,那意味着今后需要快速加息以对抗通胀,而这会对经济和金融造成伤害。另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维持太长时间,会使金融市场滋生风险。
虽然存在这些争议,FOMC预计,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只允许联邦基金利率平缓地上调,那么,它有时可能会低于长期应有的水平。这段表述的意思是,第一,还是要看进一步的数据;第二,加息宜谨慎,宁可慢一些。
5月发布的美国4月就业和CPI数据,并不支持美联储在6月加息。4月新增非农就业为16万人,低于一季度的平均数21万;经济活动人口出现了下降,出乎美联储的预期。而CPI虽然环比涨幅高达0.4%,但同比涨幅只有1.1%,距离2%还比较远。因此,结合美联储的态度和5月发布的数据,我们认为,美联储6月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们可以想见,每次议息会议上都会有争议。4月会议细节详细地描述了主张加息的声音,不是因为这是新情况,而更可能是美联储为了让市场认为6月加息的可能性增大,从而维持美元的强势。
美联储维持加息预期,但又迟迟不加息,这就是去年的实际情况。去年一整年,人们都在猜测美联储什么时候加息,结果直到年底靴子才落地。在这个过程中,美元维持强势,而人民币则陷入贬值预期。现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又升温,这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可能导致我国跨境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原油价格大幅波动(近期美元升值会抑制原油价格,使供给减少,而如果美联储不加息,原油价格就会上涨),影响国内物价形势。因此,我国可能需要建立缓冲机制,以维持资金流动和物价形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