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很多人认为当前中国房市涨势,与1991年日本房市泡沫有点类似,请问我是否有必要抛售手里的房产,持有现金呢?
摩根资产管理公司全球主席 Paul Bateman
的确,从2016年起,很多投资者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最近一段时间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有所增加,具体而言,不少财富管理机构开始强调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宁愿牺牲一定比例超额收益也要保住本金安全,至少一些对冲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也开始清算风险较高的投资组合。
但我觉得,目前而言,金融市场不大可能出现大的危机,因为各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隐患,纷纷采取措施避免这类风险事件发生,因此我仍然会选择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不是清算资产。
无可否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资产价格的涨幅的确比较高,就当前而言是被高估的。未来金融市场肯定会出现一些调整,但是我觉得这不会是特别大的调整,可能调整幅度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坦白说,当前中国房地产的状况,与日本1991年楼市泡沫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大的不同,中国房地产依然拥有庞大的年轻群体买房需求。而当年日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房地产又是随着日元升值出现的投资泡沫,所以房价回落的风险很高。
我觉得,中国政府、相关机构、监管当局对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了解。他们肯定会吸取日本过去的教训,采取一些手段挤压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
比如缩减房地产购买市场的融资杠杆率等。我想说的是,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美国人可以大幅扩大融资杠杆购买房子赚取房价上涨收益,由此带来投机投资需求远远超过实际居住需求,最终酿成价格泡沫。
但在中国,我觉得政府会进行很有效的融资杠杆管控,提前化解泡沫产生的某些原因,确保房价平稳波动。
至于您说的,有没有必要抛售房产持有现金,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您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我个人认为,当前金融市场已经产生不少价值低估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可以适时抄底或长期价值投资。而一味持有现金未必能产生理想的高回报,还存在汇率波动的损失隐患。
21世纪经济报道观察员 陈植
说起现金为王,最近笔者也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国内不少理财机构纷纷建议投资者增加美元比例,进而投资海外。
他们的投资逻辑其实并不负责,主要是在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里,只有处于加息周期的美元才是最佳的避险货币。
不过,近期美元走势恰恰与其避免货币形象不大一致——随着美联储加息放缓,美元指数一度跌至95附近。
这似乎预示着,当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时,现金为王未必是一个有效策略。但它的前提,就是投资者必须找到最合适的稳健收益投资标的。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若美元指数今年能站稳100上方,投资者不妨将更多资产配置到美元,因为只有美元指数站稳100上方,全球投资机构才会认为美元升值将贯穿整个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元将会在动荡金融市场持续扮演避险货币角色;反之投资者应转变思路,将资产更多分散在欧元、澳元、人民币等不同货币里,寻找相对稳健的投资组合,用风险分散抵御金融市场动荡。
说起房价,笔者想起近期有家理财机构做了市场调研发现,约44%的高净值人士正计划在今年增加股票与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相比而言,尽管近期房地产市场火热,约45%高净值人士有意减少投资性房地产(包括房地产基金)的配置比例,仅有55%的高净值人士打算维持或增加投资性房地产配置比例。
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高净值人群以前房地产投资比例较高,需要适度减持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令高净值人群加大海外投资的兴趣,引发资金从房地产向海外资产不断迁徙;三是近期房价的确涨幅较高,也有一些高净值群体打算获利退出。
不知道这位投资者抛售房产选择持有现金,是基于上述第几个原因。
但笔者觉得,考虑到近期猪肉蔬菜价格上涨可能引发通胀率上升,房地产依然是一个可以抵御通胀上升的重要投资资产之一,这位投资者不妨持房观望;
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必须认真权衡自己抛售房产持有现金的投资逻辑,如果仅仅是为了投资海外而抛售房地产,似乎大可不必。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海外金融市场未必是相对安全的投资避险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