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外汇新闻>市场资讯>正文

抓住去杠杆的时间窗口

时间:2016-03-29 10:03:11来源: 《财经》

  当前美联储加息预期弱化,欧洲和日本相继进入负利率时代,人民币汇率压力阶段性减轻,相关各方宜抓住时间窗口,抓紧淘汰冗余产能,果断处置银行系统的呆坏账,加快中国经济去杠杆进程,在调结构和转型升级之路上轻装前行。

  一个国家货币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供给效率,供给效率不仅决定经济的竞争力,还决定资产的回报率,这两者正是锚定货币价值的关键。

  提高供给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意旨,这一方面意味着淘汰冗余产能,一方面意味着以创新提供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能,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前者的处置效率,因为只有将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从前者中置换出来,金融系统才能更好地制造新血,为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

  世上没有无痛的转型。然而近几年来,人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直面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的勇气,一方面总寄希望于增量能够尽快出现,比如国际市场的快速复苏、“一带一路”的迅速铺开、“双创”迅速结出果实等等,从而顺利带动存量,尽快化解过剩产能,改善企业负债,进而使去杠杆自然而然地得以完成。

  另一方面,各方面人们又对资本市场冀望过高,希望尽快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通过资本市场为“双创”和国企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既给债务缠身的银行体系减负,又避免货币的进一步超发导致去杠杆形势进一步恶化。

  这种倒果为因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增量与存量的高度关联性。不解决过剩产能,不下决心去杠杆,企业负债问题拖延不决,中国经济继续负重前行,增长的动能和质量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资产的质量和回报率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认可。这反过来会影响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深层次信心,一个没有出清的金融市场不可能孕育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不仅不利于为“双创”和国企改革融资,反而会助长跟风炒作的行为,最终伤及实体经济。这一点已经为实践再次证明。

  如果重启房市,结果将杠杆转移至居民部门,也不是一个好局面。以进一步透支居民消费能力为代价的去杠杆属于饮鸩止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机制转型。此外,一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不仅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帮助不大,还容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经过几轮兜兜转转,人们最终发现去产能和去杠杆终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加以处置。在去产能方面各方共识较大,而在如何去杠杆方面则还存在微妙的博弈。

  从眼下业已着手开展的举措来看,可以看出有关各方还在拿捏“维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比如强调去产能以兼并重组为主,去杠杆方面则重新启用上世纪90年代的债转股方法。短期而言,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安排,对于企业和银行来说甚至是一个“双赢”之局,一个避免了被关停并转,一个避免了呆坏账的现实化。但长期而言,这种对债务的账面重组,仍没有将信贷资源真正置换出来,不利于融资效率的真正提升。

  债转股不是没有操作的空间,比如对于那些有着长期盈利前景的高科技企业等,但考虑到过往的做法,一如贷款时银行喜欢“傍款”大型国有企业,债转股时难免受到的“区别对待”。

  市场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去冗余产能必然意味着呆坏账的现实化,必须尽快加以处置,否则不仅难造新血,还会通过传导效应令整个金融资产恶质化。近期关于“僵尸银行拯救僵尸企业不是一个好主意”的说法获得业界广泛认同,充分表明人们期待有关部门在处理呆坏账方面能够更大刀阔斧一些,比如重新启用将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模式。

  同理,地方负债的一次次展期也存在类似的占用信贷资源的问题。财政部、央行、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等相关利益方宜尽快达成共识,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推出更着眼于效率提升的处置方案。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轮债务处置的过程中,人们不应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传统模式冀望太高。上一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处置时,全球和中国经济都处于上行期,包括外资在内的各路资本对于不良资产的升值潜力有较高预期。与那时相比,现在全球经济尚未企稳,不良资产包的持有可能必须要以“内需”为主,对此相关各方应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出于更现实的考量,相关各方或许应将工作重点放到优质资产证券化上来,以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来盘活信贷资源,提升金融供给效率。而对于地方债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将优质国有资产变现以抵补债务,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处置路径,既能减轻货币供给的压力,也能弱化积极财政的挤出效应,更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

  

市场资讯推荐

今日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