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末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跌,创下五年半新低。而在上周,剧情出现“反转”,回升幅度和速度皆令市场始料未及。
6.7关口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669,较前一个交易日(6.6872)大幅上调203个基点,创6月29日以来最大涨幅,交易人士用久违的强劲表现来形容。
由于周内人民币中间价录得三连涨(累计涨幅逾300个基点),市场对于央行捍卫6.7关口的揣测升温。稍早前,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6.7关口,为2010年11月以来首次。
“央行有意将CNY汇率防守在6.7这一关键位置。”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分析称,对于人民币在过去几天内的反弹,尽管很多市场人士觉得无厘头,但在6.7关口多空双方的确展开了相当程度的争夺。而这个时刻,人民币中间价也出现了明显的高开,多数银行的预测模型都显示,近期的人民币中间价显著强于模型预测的结果。
兴业证券(601377,股吧)的统计也可诠释。从时间轴来看,6月以来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6.7时,人民币贬值速度明显钝化,直至上周出现反弹,但在7月初时,调控意愿并不明显,而在汇率接近6.7的7月中后期,调控意愿明显上升,实际中间价往往比估算值更强。
在周浩看来,当前中间价定价机制下,当隔夜美元走强,央行理应将人民币中间价调低,但这会让市场认为央行允许人民币贬值,从而卖空CNY,因此在给中间价定位时,央行可能做出了权衡。
提振信心
创新低后的迅速“反转”,中间价的劲升凸显央行目前的态度,不想看到人民币贬值。
高盛分析师称,人民币此前的持续贬值引发资金外流规模增大,估计6月份有490亿美元的资本流出,5月份为250亿美元。虽然这一规模远低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水平(当时每个月的外流规模约为1260亿美元),但人民币的贬值依旧影响了“人气”。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支付市场中,人民币6月份的份额降至1.72%,为2014年10月以来最低。而人民币在支付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缘于汇率走软使得持有该货币的吸引力下降。
维持汇率相对稳定的目的是给予投资者信心。摩根大通资管公司驻香港首席亚洲市场策略师许长泰称,当前这轮人民币贬值将在近期结束,显示出决策层希望维持国内投资者的信心。原因是近期有一系列关键性时间,包括9月的G20会议,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SDR,以及11月美国总统大选等。
“央行显然不希望在此政经事件迭出之际,再重演去年8·11和今年1月初人民币汇率"急贬"的一幕。”莫尼塔分析师钟正生认为,即便央行有意持续推进人民币汇改,其在时点和节奏的掌控上也需要更加精细的权衡把握。不排除一旦人民币贬值压力超出容忍范围,央行可能暂时放弃目前的“双锚”规则,转为重新盯住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人民币汇率升值伴随了美元升值,这与此前明显分化。数据显示,在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良好的提振下,美元指数延续涨幅,于上周攀升至四个月高位97.51。
先放再收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汇率走势看,人民币一直处于从高度管制的汇率制度向浮动性更高的汇率制度转变的艰难过渡中,虽然中间价劲升,但业界认为人民币贬值压力依旧存在。
资深外汇分析师韩会师表示:“尽管价格上看起来回调了,但从银行结售汇情况看,市场对人民币未来的表现仍有些信心不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6月银行结售汇数据,当前出口企业的购汇意愿相对较强。
所幸,这一轮贬值期间,市场并未重演去年8月时的“恐慌”,全球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反应与早些时候相比似乎缓和得多。
例如,尽管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上涨,但长期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外汇期权的隐含波动性及向美元看涨期权倾斜的风险逆转已有所弱化。“这是一个良好迹象,表明市场并不像往常一样担忧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潜在尾部风险。”汇丰银行研究部认为,中国朝向提高汇率弹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多个“先放再收”阶段。其中,“放松”阶段的特点是现在看到的不干预外汇政策方法。然后进入“收紧”阶段,倾向于通过暂时保持美元兑在岸人民币中间价稳定、加强外汇干预及紧缩跨境流动,打击投机力量。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