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顾潇啸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纵观全球,已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负利率的“无知之? ”。
央妈们为了抗通缩、贬汇率、保增长使出浑身解数,货币政策魔鬼的步伐没有停歇。今年临近春节,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实施负利率,当天日经指数经历过山车,上下区间涨跌将近900点。股价如此翻腾,反映了投资者对负利率实施效果的迷茫。
负利率的冰与火
负利率推动国债收益率下行,在实行负利率的欧洲地区,负的短端国债收益率已成常态。到2016年2月底,德国、瑞典、瑞士的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0.56%、-0.6%、-1.03%,甚至曾经的“欧猪五国 ”成员西班牙、意大利等,短端国债收益率也进入负区间。10年期收益率同样下行,瑞士10年期收益率已为负,低至-0.45%。日本的国债和公司债收益率早已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缓慢下行。
如此低的负收益率由何而生?第一,对经济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欧洲各国、日本经济仍未见起色,通胀率仍在零附近徘徊;第二,对央行未来继续宽松政策的预期;第三,央行实施量化宽松(QE)购买大量国债,压低收益率;第四,大水漫灌下,投资者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在国债收益率已经被压到足够低后,企业债等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也跟着下降,利差收窄。边缘国家国债与高信用国家国债的收益率收敛,有风险被低估的可能。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股市总体利好,在全球宽松的环境下,实行负利率的国家,股市短期会有上涨。实体经济不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萎靡,充裕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而日本、欧洲央行QE计划又挤占了一部分债市资金,使得市场的风险偏好被动提升,利好股市。
欧央行的宽松政策,对于这一轮全球股市的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从时间点上来看,2014年6月欧央行实施负利率,并没有立刻推动股市上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央行的宽松政策,加上QE的推动,支撑起新一轮股市上涨。但随着美欧货币政策分化,无风险利率下降对股市的推动空间也越发狭窄,盈利持续萎靡,2015年下半年欧洲各国和日本股市再次下跌。
负利率还能降多低?
各国争相推行负利率,将导致国际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其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在低收益率时代,资产收益率接近零甚至为负。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资本的投机动机大大加强,这一点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尤为明显;第二,由于宽松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弱,各国央行政策力度越来越强。从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角度讲,“放水竞赛”已成囚徒困境,这使得汇率波动变得更加不可预知;第三,负利率下,政策可持续性存疑。理论上,要想维持市场稳定,央行的首要任务是作出可信的承诺,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然而,各国央行的继续宽松空间已经有限,其政策的可持续性被市场所怀疑,如在日本,负利率甚至被看作政策工具箱告急的信号。
从理论上讲,储存现金的成本率就是负利率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对此,各研究机构估计不一,从-0.5%到-3%都有,体现了各央行目前面临的政策匮乏之窘境。如果刺激政策一直不见效,或许有一天央妈们真的会用电子货币取代实物货币。实际上,欧盟议长已经开始呼吁取锁500欧元纸币,北欧诸国流通货币量也已不大。另一个替代方案来自于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曼昆:每隔一段时间,随机宣布某个尾号的纸币全部作废——听起来很滑稽,正如当年负利率在大家眼里很不可思议一样。
可以清晰看到,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负利率”政策,仅仅能起到短期活跃市场的作用,对于唤醒企业投资、培育经济增长点,仍是心有余力不足。货币政策有其能力边界,结构改革不可一拖再拖。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