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较大幅度地升值,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民币贬值压力已经大大减弱了,甚至可以说消失了。在离岸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5月31日跌破了6.8,一度触及6.72的低点,6月2日才有所反弹。境内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6月1日大降543个基点,报6.8090。
综合多方分析,人民币近期走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美元指数已经自年初的高位103.8下降到了97左右,跌幅超过6.5%,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升值幅度低于2%,远远低于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有潜在的升值动力。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律机制秘书处指出了这个问题:在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多数时间都在按照“收盘价+一篮子”机制确定的中间价的贬值方向运行。这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这个判断对市场预期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将引入逆周期因子。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那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将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也就是升值会变成现实。
其三,香港地区的人民币流动性近期比较紧张,对人民币的需求比较大。香港财资市场公会的数据显示,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5月31日高达21%,6月1日进一步升至43%。为了吸引人民币存款,一些香港银行对以新资金开立的定期存款给以高息,如渣打银行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高达4.4%。这类似于近期内地一些银行以5%以上的收益率吸引理财资金,以缓解资金来源的压力。
透过这三个直接原因,我们能看到人民币摆脱贬值压力的两个深层原因。
首先是汇率市场的“超调”在得到纠正。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来源于两方面的“超调”。一是美元指数“超调”,人们此前过高估计了美国经济复苏的进度,过高估计了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决心。现在人们逐渐调整了预期,认识到美国经济复苏还不够强劲,美联储缩表还犹豫不决,于是美元指数开始回调。二是中国资金流出“超调”,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升温,大量资金在“羊群效应”的驱动下,非理性地外流,而这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贬值压力。随着美元指数回调和资金非理性外流受到抑制,这两方面的“超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纠正。
其次是人民币流动性不再宽松。由于前几年国内流动性非常宽松,出现了“资产荒”。既然国内“资产荒”,当然就会有相当多的资金要流动境外去寻找资产。而今年以来,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流动性逐渐被收紧。香港人民币流动性收紧,部分原因也应该是受到了内地的影响。这意味着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求状况会改变。
因为这两方面的深层原因,人民币贬值压力大大减弱不会是短暂现象,而会是今年的常态。另一方面,人民币也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基础。一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我国继续维持“一顺一逆”的国际收支格局,而且经常项目的顺差和资本项目的逆差相差不多。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不可能持续升值。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些年外汇市场的波动表明,“羊群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顺周期波动导致的“超调”会时有发生。一旦市场出现人民币升值预期,就会有资金跨境流入,推动人民币实际升值。根据以往经验,受升值预期推动的跨境资金流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投机的热钱,二是通过外债融资。这两部分资金又会在贬值预期出现时加速流出,投机的热钱自不必说,外债偿还的进度也会大大加快,这就会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
因此,在贬值压力大大减弱之后,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掉以轻心。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制度需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这包括“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也包括对跨境资金的审慎管理(在出现升值预期时,要抑制非理性的资金流入),还包括将要引入的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的逆周期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不但要防范市场“超调”导致的贬值压力,也要防范市场“超调”导致的升值压力。贬值压力和升值压力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因此,双向的逆周期调节才是完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