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期货>农产品>白糖>正文

郑糖仍在泥潭中匍匐前行

时间:2016-06-23 18:13:37来源: 中国证券报

  □南华期货边舒扬

  风风火火的大宗商品市场,伴随着黑色系“尖峰时刻”在今年上半年如火山爆发般冲击着金融市场。郑糖却因其独特的性格宽幅震荡,既不如外盘原糖一般“侵略如火”,也并无国内其他品种这般跌宕起伏,好似那泥鳅一般滑溜,但是又多骨多刺,总感觉怎么也碰不得。

  笔者认为,今年郑糖价格并不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牛市行情,更多呈现宽幅震荡局面。在产量基本确定,进口量又十分有限(配额制度),走私糖量不会偏离太大的情况下,目前的主要矛盾集中于国内销量方面。如果销量不及预期,即便外盘原糖涨到20美分,郑糖价格也不会涨到哪里去,恐怕今年只会在泥潭中前行。

  全球减产承载大环境

  今年是全球白糖的大减产年,各大机构多次上调供应缺口就可见一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厄尔尼诺导致印度、泰国等北半球主产国20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干旱的天气导致印度泰国纷纷减产,并且使得下一个制糖年度同样不容乐观。2015/2016年度,印度产糖在2500万吨左右,相比上一年度减少了330万吨,而泰国连续两个年度可能都不会超过千万吨。国内情况也不好,2015/2016年度产糖基本上确定在840万吨左右,2016/2017年度估产也在800-900万吨左右。尽管巴西中南部提前2016/2017年度提前开榨,并且因为天气情况良好,出糖率较高,但面对全球700-900万左右的供应缺口依旧是杯水车薪。

  国内糖市面临四大难题

  受全球减产影响,纽约原糖从2月份的13美分上涨至如今的17美分,但郑糖了几个月仍旧在5500-5700元之间晃悠。其中缘由还在于国家的配额政策,以及中国提前一年进入供应缺口年有关,内外盘价格联动性并不强烈。国内目前的现象是:高价差、高库存、高成本、低消费。

  首先是内外价差先来后到。所谓高价差就是国内糖价与国际糖价相比,即便是国际糖价一路高涨,配额内的国内糖价仍旧普遍要高出上千块。高品质低价格的外糖的巨额利润诱惑使得走私甘愿挺而走险,今年走私糖的数量保守估计在150万吨左右,其中120万吨已经投入到中国的市场中。这也是因为国内糖价较国际糖价早一年进入减产年度的后果。当然随着外糖的不断走高,内外价差在不断缩小,配额外计算后泰国糖与郑糖相比已经贴水140元左右,而即便是巴西糖仍然也只有100元左右的升水。

  其次是库存。此前连年的增产使得国储库存高企,近几年始终维持在700-800万吨左右,2015/2016制糖年度的新糖基本都已经压榨完了,但是市场上仍然还有不少陈糖的身影。抛储是在价格飞涨,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目前看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只有在新旧制糖年交替的时间点,也就是9-10月份才有可能抛储。但是5月底今年的临储库存即将到期,此时市场的压力将会更大一点。

  再次,成本是产业之痛。与此伴随的还有高额的成本,甘蔗收购价格的上调令制糖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普遍在5300-5500元/吨,利润已经相对较薄。国内成本高额最终的原因还是在于广西、云南等主产地因地理环境的原因机械化程度不高,尽管有一些“双高”基地,但依旧处于试验阶段。此外人力成本也成为一大难题,种甘蔗不如种桉树、果树来得更具有经济效应,外出打工与种蔗相比的优势也相当明显,即便有政府补贴和保护田的存在。

  最后,更加令人担心的是,纯销期的来临并没有带来销量的提升,减产背景下销糖进度缓慢。截至4月底,全国累计销售食糖403万吨,同比下降142万吨。销量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走私糖屡禁不止,二是终端消费萎靡不振。在目前打击走私力度如此之大,以及印度直补取消的情况下,销量还是没有任何起色,进口量也很有限(4月进口23万吨)那就说明终端消费是很有问题的。

  淀粉糖会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人们追求健康少糖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糖消费结构的变化,但这些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夏季的来临,饮料消费、中秋节以及国庆等重大节日的提前备货的刚性需求还是有的,因此无论如何销量总会上来(尽管今年销量可能不足1400万吨),但是还是要看销量高峰时间的长短,消费旺季需求力度的大小来判断。回归到郑糖本身来看,就技术面而言,郑糖处于对称三角形内部,周线布林通道的下沿,总体价格波动趋缓,逐渐收敛后会有一个方向出现。因此根据季节性规律,后续6-9月期间,郑糖应该还是处于一个震荡上行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