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代表课题组,在北京发布了国内第一份针对僵尸企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与对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淘汰僵尸企业。
我国有多少僵尸企业?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僵尸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清理标准,即要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
人大国发院的报告指出:“从2001年开始,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数量一直持续上升,并在2013年达到顶峰;2010年之后僵尸企业的数量基本稳定,2013年以来甚至有所下滑。然而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比例一直比较稳定,2003年之后一直在13%左右波动。
课题组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国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出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为: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
分地区统计,僵尸企业存在于全国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僵尸企业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数量多,但是由于基数大,僵尸企业的问题并不是很严重。而经济并不发达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底子薄,如今又被僵尸企业所拖累,经济发展便是雪上加霜。
分所有制统计,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
分规模统计,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同时,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地方政府不断输血,是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断输血,具体而言:
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
二是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三是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在国家针对经济危机而投放的大量资金的冲击下,会在一些行业引起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四是外部需求冲击。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五是银行的信贷歧视。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里,五大任务之首就是去产能,而去产能的重点就是“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
对于如何减少僵尸企业,报告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
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
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
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