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601099,股吧)一些区域的海水异常变暖的现象。最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从2014年开始,持续到今年5月结束,是自1997年到199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以来最强的一次。
前期市场对拉尼娜现象存在较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拉尼娜一方面可能致使美国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从而利多大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东南亚出现多雨天气,从而利空棕榈油。因此,豆油与棕榈油价差持续扩大,两者9月合约价差最高达到1000元/吨之上。但当前,豆油和棕榈油的强弱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拉尼娜的风险是显著的。如果关注一下过去三次太平洋中东部水温高于常年2℃的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发现都在随之而来的两年内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如在1972—197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后,短短6个月之后就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美豆进入关键生长期,美国天气总体表现良好,并未出现市场担心的极端高温干旱,美豆优良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市场预期美豆单产被低估。因此,CBOT大大豆改之前的偏强走势,连续下跌,疲态尽显。豆油作为大豆的主要副产品,走势与大豆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美豆走弱,豆油也进入调整模式。
而棕榈油方面,马来西亚出台新的生物柴油添加标准,致力于在今年将生物柴油掺混比例从7%提高到10%,有利于棕榈油消费。另外,马来西亚出口好转也给棕榈油带来一些提振。
豆油和棕榈油强弱角色转换,豆油由强趋弱,棕榈油则由弱转强。
但是应该注意到,此前出现的8次拉尼娜现象中每一次不同农产品(000061,股吧)的价格反应都不同。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两个拉尼娜现象是完全一样的,每次出现的拉尼娜现象都有不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二是每次拉尼娜现象对于世界各地农产品产区的气温和降水影响都是独特的。三是每次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的经济环境都不同。例如,最近拉尼娜现象发生在2010年,美联储正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在2009年和2010年,商品价格飙升和股票市场活跃,尽管有拉尼娜现象影响,也带动了大多数农产品价格走高。
除了降低平均销售价格,拉尼娜现象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异常高水平的市场波动。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玉米、大豆和小麦的平均波动水平是往常的1.5倍,厄尔尼诺现象后的波动期也是这样。并且在两次拉尼娜现象期间也会出现很多种类不同水平的价格波动。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ONI上的最小值越小),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大宗商品已经脱离去年的底部区间,豆油和棕榈油价差将在去年的低点和前期的高点之间波动,两者9月合约价差大概率在500—1000元/吨之间波动。
短期来看,经过之前调整,豆油和棕榈油价差已经出现较大降幅,面临修正,短线可以待下跌企稳后做多豆油棕榈油价差。但美豆单产上调的预期仍在,尚未被市场完全消化,尤其是目前美国天气良好,美豆优良率保持历史高位,单产上调是大概率事件,美豆可能延续弱势。因此,从长期来看,可等待豆油和棕榈油价差反弹后再度做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