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克莱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总投资额已达508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年初至今,国际黄金价格上涨了接近30%。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原油期货价格从1月每桶27.5美元低点升至目前的每桶43美元,涨幅高达56%。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今年以来,从大豆到钻石等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实现了重要复苏,大宗商品“最糟糕的日子已经过去”。
可是,环视世界,全球经济总体上仍处下行趋势之中,且从美国、日本到欧洲,政治经济暗流汹涌,此时大宗商品价格逆势回暖岂非咄咄怪事?那么,连续多年不景气的大宗商品价格此时忽然持续高企,其背后到底暗藏着那些玄机?
浏览林林总总立场各异的评论,笔者认为,首先是经济基本面提供诱因。虽说全球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下行趋势,但在局部时间局部地区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利好”消息,市场也难免嗅觉会失灵,将区域性、阶段性的暂时“小阳春”误判为五彩斑斓的“盛夏”。虽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但市场有时候也会兴奋过度,产生非理性操作,助推大宗商品价格跟着“起哄”,出现极端行情。此类实例,历史上不乏记录。
其次是宽松政策持续释放流动性。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迄今8年来,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大量释放流动性。市场上钱多了,大宗商品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的靴子迟迟不肯落地,各大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摩肩接踵,流动性到处泛滥。可以说,现在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钱了。钱多了,总要有地方去,投资大宗商品可以避免货币贬值,因此,大宗商品就会价格上升。
再次是利率不断下滑令黄金等避险资产变得更富吸引力。为了遏制通缩,推动本币贬值,欧洲、丹麦、瑞士、瑞典和日本央行先后实行了负利率政策。今年以来,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在扩大,负利率程度在增加,其覆盖范围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进一步扩展到银行间市场和国债市场,而且更多的国家还在酝酿减息,或者考虑执行负利率政策的可能性。目前,那些中央银行采取负利率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23.1%。负利率政策长期供给廉价资金,大大增加了资产泡沫和投机风险。在此情势下,黄金成了投资者最佳避险选择,价格于是一路飙升。今年上半年,国际金价从每盎司1060美元的低位跃升至1300美元之上,为最近36年里最佳的半年表现。已有多个国际机构预计,今年末黄金价格将涨至每盎司1500美元,至2020年,黄金价格有望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的新纪录。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是,长期供给收缩给了大宗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机会。大宗商品长期深陷熊市,导致部分商品供给不足,企业库存较低,因此多年来,价格一直低迷。例如:原油跌了1年半,黄金跌了4年多,铁矿石跌了3年多,铜跌了5年,铝跌了4年多,大豆跌了近6年。多数商品价格低点接近或低于成本线,致使产能收缩。物极必反,到了价格低点的大宗商品自然就会酝酿价格反弹。截至7月28日,我国各地的皮棉价格在每吨14500至15500元之间,环比每吨涨了800至1100元,而促使棉价上涨的原因就是储备棉轮出量已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
然而,无论哪种原因,近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市场需求扩大所致,是大宗商品投资者的焦虑心态造成的,所以是一种资产价格泡沫现象。这种泡沫产生于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所伴的投资增长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而资产泡沫的扩大必然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的加大,潜藏着一定的风险。
世界银行在日前发布的官方报告中,几乎全线上调了对所有大宗商品明年的价格预期,特别是能源和食品。但大宗商品原本有其明确的商品属性,实体经济供需才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面。而眼下,全球经济现状并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幅仅3%,甚至有可能陷入“低增长陷阱”。基于发达经济体增速减慢、新兴市场增速放缓、企业投资乏力、消费者捂紧钱袋等现实,大宗商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涨。
笔者这样预判,至少有以下三点依据。
其一,市场本应是经济的晴雨表,但现在有些本末倒置。在经济不景气大棋局下,大宗商品价格反而上涨,而从涨幅看,多数价格涨幅超过了10%,大大超出触底反弹的合理幅度。因此,这只能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人要买单,谁接手谁倒霉。
其二,没有实体经济消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在虚拟经济中兴风作浪,给原本就已够混沌的全球股市再添浑水,再添乱数。
其三,在今年剩下最后四个月中,全球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大宗商品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一旦回落,则全球经济势必雪上加霜。
难怪有专家估计,如果当前全球危机救助形式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话,这种“制造泡沫—刺破泡沫—再制造泡沫—再被刺破”的循环还会周而复始地上演。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