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
决定政策方向的,永远是势,而不是人。内生复苏大势已定,通胀抬头风险初现,美联储的内部分歧终告消失,重启加息势在必行,就连个人风格极度鸽派的耶伦也不得不转变观点。在2016年5月28日的哈佛大学演讲中,耶伦明确表示:“未来数月审慎加息是合适的。”
耶伦的鹰派言论让市场仅存的最后一点鸽派预期消散殆尽。9月前加息,已从两周前的“不可能事件”变成了现在鲜有质疑的“确定性事件”。
流连过去毫无意义,放眼未来方是正途。现在的问题是,美联储加息是在6月还是7月?市场普遍认为,7月明显更有可能,期货市场显示的7月加息概率也是6月的近一倍。我们认为,共识是脆弱的,自2015年9月以来,市场对美联储的认识就存在系统性错误。我们判断,两个选择里,鸽派的那个并非永远更稳健;对于美联储而言,6月可能是比7月更好的一个选择。
7月加息并不可信
如果一件事情必须要做,那么,晚做未必比早做更加稳健。稳健之含义,在于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的预期混乱和市场波动,而并非在于满足市场对宽松政策刺激的无尽欲求。
实际上,由于耶伦个人过于鸽派,市场已对美联储形成了过度的宽松依赖,这种常态性的预期超调长期来看有害无益。有鉴于此,美联储在统一内部意见后,近期开始了明显的预期纠偏行动,引导市场对紧缩基调和加息频率形成理性预期。
对于美联储而言,既然已经罕见地给出了6月或7月加息的前瞻指引,那么,6月或7月就必须要加一次。如若不然,政策声誉将蒙受巨大打击。
众所周知,6月23日英国将进行退出欧盟公投,这个时点恰恰处于美联储6、7月两次议息会议之间。而且,值得强调的是,7月议息是在月末,在此之前,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广泛存在——中国将公布重要经济数据,甚至可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而地缘政治在朝鲜半岛、中东和其他地区时刻都可能出现变局。如果英国退欧成真,或者人民币发生异常波动,再或者出现地缘政治的“黑天鹅”,那么,7月底的美联储将不得不延后加息。
也就是说,6月中旬至7月底的40天里,不确定性太多,任何一个意外事件都会将美联储置入违背当前政策承诺的尴尬境地。所以,对于美联储而言,如果6月、7月间必须加息,那么,在步入不确定性雷区之前行动,可能是一个更为稳健、更为可信的选择。鉴于7月底之前制约美联储的因素太多,本质上7月加息反而不好。
6月更有可能
笔者认为,有诸多理由表明,6月加息对美联储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欲达到预期效果,货币政策需具备一定的“动态不一致性”,在市场普遍预期7月加息的背景下,美联储如若选择6月加息,将获得额外的紧缩效能,对于纠偏鸽派预期不无裨益;
第二,美联储试图引导形成今年加息2到3次的预期,如果上半年能加息一次,那么这一前瞻指引将更具现实性和影响力;
第三,从泰勒规则模型分析,美联储最优政策路径是在首次加息两年左右时间内,将基准利率提升至核心通胀率(2%左右)附近,以避免过慢加息对储蓄函数带来不利的长期冲击,如果6月加息,政策路径将更趋近最优路径;
第四,从通胀三大成因看,需求引致、成本推升和预期引致三个维度都支持美国长期通胀中枢上行,全球范围内,美国通胀压力加大最具确定性,美联储如若6月加息将在维系长期物价稳定上占得先机;
第五,当前市场普遍预期7月加息,一定程度上仅仅因为这是一种“更鸽派”的选择,这本质上是偏爱鸽派心理继续作祟的表现,并不意味着7月加息具有客观合理性;
第六,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习惯于在正式加息前一次议息会议上调整前瞻指引,因此,6月改变措辞、7月加息是个不错的节奏。但实际上,4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就已给出了鹰派指引,只不过市场对此的认识有些后知后觉罢了,所以,6月加息也具有顺序上的合理性;
第七,6月议息会议是“大会”(带新闻发布会),7月是“小会”(不带新闻发布会),6月加息显然更有利于美联储与市场的沟通。
小概率情景危险并不小
实际上,就概率数据而言,7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6月加息也不算小概率事件,30%以上的概率已经具备了需要足够重视的现实可能性。我们认为,鉴于美国经济基本面状况、美联储最优政策选择和一系列不确定性的时间分布,6月加息的可能性高于当前概率显示的水平,6月或7月行动的真实概率基本相当。
真正的小概率情景,是美联储6月加息叠加英国退欧,目前来看,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较小,但我们的深度研究表明,小概率事件也有现实发生的可能,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值得重视的是,如果6月什么都没有发生,市场将继续等待7月不确定性的检验,风险偏好难以快速回升;如果6月加息和英国退欧有一件成真,那么,国际金融市场将迅速经历一次性调整,风险偏好可能将出现最后一跌并随后快速反弹;如果6月加息和英国退欧相继成真,小概率情景出现,那么,国际金融市场将被迫经历一段时间的短期混乱,风险偏好将受到短期重创,美元指数将在双重推力下迅速蹿升,人民币对美元将面临巨大的短期压力。
无论如何,危险就在前方,正如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6月是个敏感的月份,市场将在观望后选择方向。
(作者系工银国际研究部联席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