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以来的5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升值,最大升值幅度达234个基点。8月2日,这种升值走势暂告结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6451,人民币贬值174个基点。但在当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和离岸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都一度低于6.4,这显示人民币汇率仍然处在稳中有升的趋势中。
在6月24日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经历了一波快速的贬值,中间价最高达到6.6971,距离6.7仅一步之遥;离岸市场更是有几个交易日报收在6.7以上。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跌破1:6.7只是时间问题。但是,7月下旬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呈现了比较强劲的升值势头。在一阵慌乱之后,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经趋于稳定。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将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目前这种势头。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政策实施者和市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大大增强。
一个经济体的基本面对其货币的汇率具有很大影响,而在中国的汇率体制下,这种影响更为直接。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但央行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一方面,投资者的市场操作会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有巨额外汇储备,央行能够对汇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投资者会密切关注央行对于汇率的态度,以形成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他们还会试图影响央行对于汇率的操作,例如通过在离岸市场抛售人民币造成贬值预期。去年底今年初以来,央行加强了对境外人民币流动性的管理,对离岸市场汇率也具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今年以来离岸汇率与中间价的差距大大缩小了。
投资者一般通过观察中国经济情况揣测央行在汇率上的意图。当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会下行时,会预期央行将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会有意图使货币贬值;反之,当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时,也会预期人民币汇率将维持稳定。这些年一波又一波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是与相当多投资者看空中国经济有很大关系的。
而他们的预期和操作反过来又会影响央行的判断。首先,他们会影响央行对于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的判断,在强烈的贬值预期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境资金流出压力下,政策实施者可能会相信一个比较低的汇率水平是更稳定的。其次,他们也会努力影响央行对于经济运行的判断,使政策实施者以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当前的汇率水平。
很多时候,人民币贬值其实是在市场预期压力下主动操作的结果。尤其明显的是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之后的这一波。实际上,英国脱欧会对欧元、英镑造成不利影响,而对人民币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但是,人民币不但跟随一篮子货币(其中有欧元和英镑)对美元贬值,甚至对一篮子货币也贬值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在6月24日为95.29,7月15日则下跌为94.38。这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悲观情绪。
但是,7月15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证明,这种悲观情绪是过分夸大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二季度和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持平,都为6.7%,显示中国经济已经有企稳的迹象。这证明了“权威人士”的论断: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7月19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在下调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同时,却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至6.6%。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要优于全球经济。在IMF发布这个预测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就呈现了升值的走势,这并不只是一种巧合。
对比近期美国发布的数据,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更有信心。二季度美国GDP增长率(环比折年率)的初次估计值为1.1%,远低于预期。而且,美国经济分析局还对2013年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更新,根据更新后的数据,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9%和0.8%,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情况并不好。当天,美元指数大跌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