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证监局向辖区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期货公司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各公司开展私募资管业务自查整改,重点针对“保本”类和结构化资管计划产品。
记者从通知内容中看到,监管部门要求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对照《暂行规定》的规定,对《暂行规定》实施之日前存续的资产管理计划逐一进行自查,明确整改安排。
自查整改的要求指出,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对资产管理计划名称中含有“保本”字样、直接或者间接对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杠杆倍数超标、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嵌套投资其他结构化金融产品劣后级份额、结构化资管计划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140%、委托不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投资建议等情况的产品,应严格按照《暂行规定》予以清理。同时,要及时制定和修改资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之后在8月11日,中基协也发布消息,强调落实私募资管新规,强化备案审查管理。消息称,通过审查备案资料、电话问询等非现场检查方式进行初步审查,发现共14家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在杠杆倍数、收益分配顺序等结构化设计、提供投资建议第三方机构非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及会员等方面存在与《暂行规定》不相符的情形。
中基协对上述14家公司出具了备案关注函,要求相关公司认真对照《暂行规定》进行自查整改,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自查整改材料,中基协将视自查整改情况采取后续自律措施。这14家资管产品存在问题的公司中,也包括了5家期货公司。
8月18日,中基协连发三个文件:《备案管理规范第1号——备案审查与自律管理》《备案管理规范第2号——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投资建议服务》《备案管理规范第3号——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对《暂行规定》中关于结构化产品中优先级和劣后级的分配,结构化产品杠杆设计和第三方机构作为投资顾问的资格条件,做出了更加细节的解释。不过这些细则仍然处于讨论阶段,并未正式实施。
最后文件也对资管计划备案提出了监管要求,证券期货机构的私募资管计划,要及时去中基协进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同时,当对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的设立、变更、展期、终止等行为进行备案,不备案不能进行投资运作。而且备案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中基协将会健全对私募资管计划的备案审查流程,包括书面审阅、问询、约谈等方式,同时还可以进行现场检查,向中国证监会咨询、报告。
从这一系列的监管动作中不难看出,监管部门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指出的自查整改方向主要针对“保本”类产品、结构化产品的设计,包括优先级和劣后级的分配和杠杆设计,还有第三方机构的投顾资格这三个方面。
2 期货公司创新业务放慢脚步
近两年来,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代表的创新业务成为了期货公司新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经济业务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很多期货公司都选择了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来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中,资管业务是规模最大的。”一家期货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监管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严格,我们开展资管业务要考虑的也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难做了。”他无奈地说:“新规实施后公司一直在对存续的资管产品进行自查,对要发的新产品也严格按照新规的要求做调整。但是没想到监管部门这次行动这么快,通知文件一条接着一条。”
多位业内人士此前也都向记者谈到,新规落实的脚步快,期货公司必须小跑跟紧监管部门的步伐,有新消息就抓紧解读和学习,但是为了不违背新规的各项要求,也只能放慢了期货公司发展资管业务的脚步。
方正中期总经理许丹良对期货日报记者说:“监管趋严对目前期货行业的资管业务肯定是影响很大的,但并不是件坏事情,这是在逼着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上一个新的台阶。资管业务上一个新的台阶,期货公司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许丹良表示,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现在更不好做了,杠杆比例降低了很多,投顾的资格要求也更严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创新业务就不能做了。他认为:“监管趋严只是对创新业务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规范了。只要在新规要求的范围内,资管业务还是可以开展的,只不过那些不合格的投顾以后就不能用了,过大的杠杆比例也要取消了。”
7月18日新规施行以来,期货公司资管产品的设立和备案明显放缓,特别是结构化产品。记者查阅中基协会网站上“期货资管产品备案信息公示”后发现,新规实施一个月以来,只有51只期货公司资管产品完成备案,这些产品还均为非结构化产品。而在新规实施前,7月的前半月时间里,就有355只期货公司资管产品完成备案。
提到期货公司资管产品备案放缓,许丹良认为:“虽然现在备案更严格了,但是只要是严格按照要求设计产品,提供材料,备案肯定是能通过的。当然不符合新规要求的产品肯定是不能成功备案的,所以期货公司在备案产品前肯定会更加谨慎,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在他看来,对期货公司来讲,今后就是要调整一下自己现在的产品结构,同时也可以考虑多做一些主动管理这方面的业务。3 更多考虑产品和业务创新
也是在这个月,新年度的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出炉,有42家公司的评级被下调,很多业内人士感叹这榜单真是“惨不忍睹”,其实多数遭遇下调的公司都是在合规经营方面遇到了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较2014年年末124亿元的规模翻了近20倍。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使期货公司尝到了利润上的甜头,于是举着发展创新业务的大旗,一些公司就暗自放松了合规经营的底线。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一出,给很多公司拉响了警报,今年评级中有很多被降级的期货公司都与创新业务违规有关,特别是期货资管业务。
上述提到的期货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严格监管后,我们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了,但有一点好处是对于资管业务怎么做也更明确了。规定完善了,我们才更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该怎么去做。在这次评级中,公司评级有所下降,我们也希望能更好的做到合规经营,降级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早点消失。”
面对期货资管业务加强监管的趋势,许丹良说:“监管部门的规定我们都会认真领会。新出的文件我们也在解读,新规细化后要求更严了。”但他认为金融行业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实际上期货公司业务的创新更应该是我们增强对客户服务,包括一些交易品种和产品的创新。但这几年以来,行业上有一些公司把创新误解成了‘监管套利’这样的创新,去寻找监管政策不够精确的点和监管政策内在的不完全性和差异性。所以我觉得出台一个很细化严格的要求,是让大家明确以后就不要考虑再去找‘监管套利’的缝隙,而更多地去考虑怎么在产品和业务上创新”。在他看来,监管越来越细化才能让期货公司创新业务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当记者提到有消息称,广东证监局已经发布通知,要求辖区内证券期货公司按照新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许丹良说:“虽然我们没有收到这样的通知,但我认为监管还是要有一个一致性,要全国统一一盘棋。各个地方监管措施不同步,就又会形成‘监管套利’的空隙。”
期货公司创新业务虽然放缓了脚步,但创新业务继续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如何把创新业务“管活”,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前提下,让期货公司以资管业务为代表的创新业务有路可走,健康前行,也是对监管部门监管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