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开放、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个人隐私又该如何保护?在大数据核心技术论坛上,这一问题引发热议。“大数据产生的过程是碎片化的,因此,个人隐私的泄漏往往也在无意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主任、教授俞能海说,用户的浏览、交易、社交信息发布以及地理位置分享等“碎片”,几乎囊括其所有的基本信息,“可以说,只需要四组消费数据,就能从茫茫人海准确识别唯一用户。”
不过,在俞能海看来,大数据开放的风险越高,背后的机遇和市场也就越大,“隐私保护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消费需求。”目前,俞能海所带的博士生团队正进行一系列隐私保护和信息隐藏技术的研发,部分项目已获风投青睐。“大数据安全,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北京三未信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TO鹿淑煜认为,相较于此前层出不穷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目前很少有安全产品能够解决大数据方面的隐私保护。这并非源于技术障碍,而是因为,大数据平台公司作为数据持有者,在隐私保护上很难获得用户信任;而第三方安全厂商因为没有真正与大数据平台对接,难以形成完整的保护技术框架。
为此,鹿淑煜提出了“权责独立”的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保护机制:由第三方安全厂商提供加密技术,在用户和平台之间搭建一个“安全门”。这样,平台公司“拥有”加密后的数据,但无法解读;第三方掌握解密技术,但并不掌握数据。
这一机制,同样被视为“安全方案供应商”的全新机遇,“未来大数据安全将形成巨大市场。”鹿淑煜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