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向好、美股频创新高,但美联储却迟迟不采取行动,三者之间的“分裂”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美国陷入“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接近零利率),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人们宁愿持有现金,因为他们预期需求不足、或短期利率接近零,或者是通缩等。
流动性陷阱的最明显特征是: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而基础货币的波动无法转化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下面将根据这个定义,逐层分析美国的困境:
首先,全球央行正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是市场的共识。那么,向私人银行系统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让利率降低了吗?答案恐怕是的。下图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增加,因为他们是国债的“大买家”,这反过来推升主要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银行流动性增加,利息就会降低。
但是,美联储的流动性驱动,对利率走势的效果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利率下滑现象不是从美联储货币干预措施之后才有的,而是从三十年前,当美国向消费信贷主导的服务型社会转变时就开始了。持续疲软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通胀压力下滑和更低的利率,大量的消费信贷支撑起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众所周知,美国的“借钱消费”模式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基于这个原因,很难将最近几年的利率下降归功于美联储救市政策,特别是利率下滑趋势显然在这些宽松措施之前。经济增速、利率、通胀一齐下滑的“真凶”,应该在生产力提高、全球化、外包业务和杠杆中寻找。
另外,流动性陷阱的定义也指出,因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以及利率过低,人们会开始囤积现金。下图显示,货币流通速度已降至记录最低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的议题是“流动性陷阱”判断的关键。如前文所述,流动性陷阱的特征就是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而基础货币的波动无法转化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美联储的问题是,在过去的30年里,每一次他们打算收紧货币政策,就会导致经济放缓或更糟,这又会迫使美联储再一次降低利率以维持经济。
这让美联储陷入恶性循环,每个经济周期的利率都只会比上个周期更低。短期内,这些宽松政策确实有助于经济稳定,更低的利率也增加了杠杆使用的空间。但负面影响是,杠杆持续增加对经济增速的侵蚀加重,并增加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因为美元从原来的生产性投资转移至为债务服务。直到今天,当利率降至零的情况下,美联储将不得不采取更激烈的刺激形式,希望推动经济增长,并提振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