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外汇新闻>货币动态>正文

做好提升人民币国际声望必修课

时间:2016-03-31 07:03:01来源: 证券时报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酝酿成立

  3月25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发起会议在中国海口召开,来自亚洲、欧洲、美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发起机构代表参加会议,共同商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发起设立事宜。该协会得到了中国高层的强烈支持,并很快获得较为广泛的呼应。有舆论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中国酝酿建立亚洲金融标准,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

  同一天,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有限责任公司(CIPS)与国际金融同业合作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CIPS二期将在2017年年底建成,同时引入十几家直接参与者和境外参与者加入。随后,以专司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其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影响的研究机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心3月29日正式成立,该中心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培训中心与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合作发起。新加坡作为中国以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两国研究机构共同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无疑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015年,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中国不仅如愿实现了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俱乐部,更自主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并成功上线运营。这是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旨在为不断扩充国际行为空间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交易转换器,实现国内外有关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而这些货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中,目前只有中国有能力实施。事实上,早在2009年开始,央行与包括商务部在内的六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来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通过代理行和清算行等模式,支持人民币跨境业务实施。几年之间,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目前已确立了作为重要贸易货币的地位。从各结算货币在贸易融资中所占比重来看,2015年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在与中国贸易较多的亚洲,人民币已成为比肩美元的贸易货币。例如,在中国内地与香港间基于人民币的贸易融资所占比重达到53.9%,在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则是28.5%。而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全球人民币支付数据,2015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市场份额为2.31%,预计2016年将占据3%的市场份额。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份额也将逐步上升。

  人民币由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与计价货币演变进而迈向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般逻辑。而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与多层次且发达的资本市场、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并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

  人民币国际化

  尚有两大瓶颈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中极具指标意义的三项工作。其中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又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从大国金融的发展逻辑来看,决策层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格和标准有很高的期待:首先是可替换;其次是要全功能的,国际货币的所有功能都要具备;三是要大比例,即在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与投资结算中要有足够的分量。显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前提条件。

  不过,在美国誓言捍卫美元霸主地位、国际主导性储备货币的新旧更替周期可能需要20年的情势下,中国稳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当调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尽管是中国成为负责任世界经济强国的逻辑延伸,也可能是21世纪上半叶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最大红利,但相关约束条件切不可忽视。

  作为当今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国际行为空间的急剧扩大,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都由于在上述某一方面存在软肋,加上地缘政治的约束,最终无法成长为全球金融尤其是货币体系的担保人。从全球货币变迁史来看,无论是英镑还是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就在于英国和美国先后具备了举世无匹的生产能力、密布全球的贸易体系和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金融交易与配置中心以及相应的金融制度文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支持条件是英美两国为捍卫货币霸权而先后打造了全球性海军力量。相形之下,中国在上述四方面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尤其在金融制度文化与全球性海军力量支撑方面差距还很大。

  内外兼修

  培育国际声望机制

  从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经验之于人民币的借鉴来看,人民币要成为国际主要的结算货币、计价货币与储备货币,既有赖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的有效需求,也离不开中国基于全球货币体系重要担保人角色定位而致力于培育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望机制,以不断增强国际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使用偏好,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信任以及驾驭国内外复杂金融系统的信心。

  事实上,人民币近期遭遇了较为剧烈的汇率波动,就是中国金融体系内部能力建设不足与外部多维压力合成的结果。但从历史的长波来看,这是人民币完成自身角色定位战略性切换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重要风险之一,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管理复杂金融系统能力、储备能力尚显不足的具体表现。因此,中国应继续夯实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竞争力,强化金融系统的免疫力,以战略性金融人才领军金融改革与发展,力争形成以开放的金融胸怀、高度的国际责任感、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创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外部支持环境。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