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外汇新闻>市场资讯>正文

张敬伟:从穆迪到标普 把脉中国市场要小心

时间:2016-04-05 03:03:04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张敬伟

  在全球经济新平庸态势下,该如何评价中国经济新常态?世界是矛盾的,市场是纠结的,而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

  继穆迪3月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之后,3月31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宣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将中国香港信用评级展望也下调至负面。

  的确如部分分析所言,中国股市汇市动荡、地方债高企、楼市去库存压力大、生活通胀和工业通缩、加之外汇储备缩水,中国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似乎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从技术主义角度看,这些因素的确给穆迪和标普这样的全球评级机构以错觉和误读。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这些国际评级机构不专业,而是因为太专业。因为专业,所以习惯于用典型的市场模型和纯粹的数理分析来评价中国市场。

  换言之,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西方市场经济的数据模型作为定理或公理来分析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问题。中国的情况很复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不完全明晰,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的逻辑关系处于正在厘清的进行时态。

  此前,西方世界(包括政府层面、智库领域以及国际评级机构)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向来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现在中国经济进入调整的新常态时,又以纯粹市场主义体系来评价中国经济,这岂不是很矛盾。

  问题正出在这里。以穆迪为例:它在两会前调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为负面,但是从两会前G20政策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发出股市、汇市维稳的信号,以及两会释放出更多利好政策信号,中国股市、汇市开始企稳,之前数月中国外汇储备缩水的情况也得到改观。穆迪对华的判断似乎有失水准。财政部长楼继伟对此公开直言,我们不care(关切)。

  作为全球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也好、标普也罢,他们建构的评价体系是以美欧市场经济为基准的模式,每个评价指标都设定了相应的经济常数。偏离这些标准和常数,评价结果自然是“不正面”的。

  西方构建了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是成功的,但并不是封闭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除了拿来西方市场经济的模板,也融进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内涵。譬如政府动员力、号召力和执行力的高效引导,政策对市场的强力纠偏等。

  所以,用一颗惯性的西方心、用一整套西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客观把准中国经济的脉搏,也无法做出公允、客观的判断。

  再以货币政策论,美国以QE的政策治理金融危机很有效。日本、欧洲和美国同属于发达市场,法治和规则内涵相似度较高,因而也一直通过QE的方式救经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行负利率)。但是中国新常态的货币政策采取的是多种政策工具的使用。尤其是2月份通胀率达到2.3%之后,今年央行只有一次降准,货币政策变成了灵活适度的稳健。

  评价中国市场和经济,要看懂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若将新常态理解为中国经济“不行了”,或者紧盯政府债、高杠杆、股市楼市乱象和汇市紊乱,则是漠视中国政策面结构性改革的努力。

  去年以来,一直到今年两会,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央行行长、财政部长,一再向全球释放中国稳定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国际机构固然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立场,独立对中国市场和经济做出评价,但也要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否则,固执和武断的评价,不仅有损自己的国际信用,也容易造成对中国的误解。

  在全球市场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负面评级展望,也会导致全球市场的动荡。标普消息公布后,亚太股市开盘一片惨绿,A股上证综指直到收盘才勉强翻红。离岸人民币也出现了波动。

  受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影响,美联储4月份的加息预期已经降低。标普对华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也会波及美国和全球市场。在全球经济亟须信心之时,标普更像是市场的添乱者。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市场资讯推荐

今日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