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从量价两方面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报告指出,“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物价涨幅有所上升”。在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这说明经济下行压力暂时有所缓解,而通胀压力逐步显现。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的谢亚轩等分析师也指出,“央行对经济的表述更为积极,对物价的不确定性上升。”
鲁政委指出,虽然报告认为“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但仍表示了对物价走势的密切关注。报告称,“从价格形势看,物价涨幅有所上升,未来变化还须关注”。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则是“物价涨幅较低、相对稳定,并继续呈现结构化特征”。
报告同时指出,“当然也应看到,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前期积累的宏观政策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一定压力,房价的较快上涨会强化通胀预期,加之物价绝对水平较高也会使居民对通胀感受更为强烈。”
中金公司的陈健恒等分析员指出,央行的措辞是从正反两方面都提到通胀,央行仍会根据未来物价形势进行决策。鲁政委表示,央行在未来货币政策决定中将更为谨慎,更多地考虑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报告则称,“未来的物价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政策把握,须继续密切观察。”
与上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相比,央行此次用“保持灵活适度”取代了“保持松紧适度”,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措辞一致;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取代了“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他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的表述不变。
报告介绍,央行积极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一季度,央行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抵押补充贷款共3136亿元。鲁政委还注意到,报告对“强化信贷政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合理使用央行提供的资金支持,探索创新组织架构、抵押品、产品和服务模式,将更多信贷资金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提及。而在探讨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时,报告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
“结合央行决定每月月初对三大政策性银行投放PSL(抵押补充贷款)的决定,可以看出央行调整信贷结构的决心。与定向降准相比,PSL对信贷结构的调节作用更为直接有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的强调和PSL投放的常态化,说明央行将为稳增长提供持续、有针对性的信用支持。”鲁政委称。
不降准不等于政策偏紧
报告指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这一说法不同于去年四季度的“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鲁政委看来,这种措辞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央行将“雪藏”若干货币政策工具。譬如,由于CPI持续高于1.5%的存款基准利率,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降至1.5%以下,因此,降息可能已不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内。
招商证券的谢亚轩等分析师指出,央行虽不降准,但通过多渠道呵护流动性的稳定,“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央行还通过展开常备借贷便利(SLF)156.6亿元、多期限的中期借贷便利(MLF)6655亿元,以及2月末降准等操作,实现"2016年以来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稳定在2.25%的水平"。”
“市场担心如果央行不降准,资金面可能仍会偏紧,但实际上,央行通过MLF、PSL等中长期工具仍可有效投放资金,避免资金紧张。比如,4月净投放MLF规模就明显比2、3月上升。此外,今年下半年有4000—5000亿元的3年期央票到期,如果央行不续发,实际上也会投放资金,”中金公司的陈健恒等分析员指出,“投放流动性的工具多样化,使得央行未必局限于依靠降准,也不意味着降准次数低于去年就是政策偏紧。”
鉴于报告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结合一季度经济改善但基础不牢的形势分析,申万宏源(000166,股吧)分析师李慧勇预计,未来一个阶段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