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外汇新闻>央行动态>正文

当美联储成了最终国际贷款人

时间:2016-07-04 01:53:04来源: 上海证券报

   □徐 瑾

  伴随着资产负债表在2008年之后不断扩张,美联储逐渐成为世界央行。这一变化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美联储权力扩张,更因为国际金融安全网络由此发生了重要的结构变化。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局面:在经济萎靡时央行或者说货币政策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在二十世纪摆脱金本位附带的两重束缚之后,中央银行获得了无限印钞力,成为终结银行挤兑危机的终极武器。然而,印钞者的最终进化仍需要一次史无前例的危机来完成。金本位解体之后,一方面金融深化程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十年间金融危机频频发作,原因之一是缺乏国际的最后贷款人。

  摆脱金本位,解决了国内最后贷款人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国际最后贷款人的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在扮演国际最后贷款人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也引发更多争议。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2008年之后不断扩张,其结果不仅针对美国国内,伴随着这一过程,美联储逐渐成为世界央行。这一变化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美联储自身权力扩张,更因为国际金融安全网络由此发生了重要的结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六国央行之间打造了一个货币互换系统,若某国缺乏国际流动性,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换货币舒缓矛盾。这形成了一个最终贷款人的网络,解决了过去危机中缺乏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一大问题。这个网络最终链接点是美联储,叠加其他五国央行,彼此之间就形成一个整体网络。

  美联储走向世界央行,一方面,这意味着印钞者们填补了国际流动性中最后贷款人的缺位,另一方面,关于美联储政策对于美国以及国际影响的担忧开始出现。例如,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关于“直升机撒钱”的想象成为现实,过去数次量化宽松是否就是印钞?这是否会酿成恶性通货膨胀?

  印钞是否原罪,我一直强调区分经济中的两种印钞、一种是津巴布韦式的印钞,即直接印钞给政府提供开支,相当于直接掠夺民间财富,一次大战后德国马克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另外一种是美联储式的印钞,相当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换流动性,并不摊薄单位币值,只是影响了准备金数量,因此不会影响一般个体的购买力,所以这种印钞不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所以,世人目前的大部分担心其实不是很有必要。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曾多次强调,关于美联储措施会导致通胀风险的担忧有“过度”的成分,“外界有个迷思,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印钞票。我们不是在印钱,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广义货币供给并未大幅增加。我们是向各国买入财政部债券来降低利率,以此刺激经济更快增长。”然而,要平息外界担忧,恐怕还需要印钞者做出更多努力。

  如前所言,美联储和其他西方五国央行建立的货币互换体系,打造了一个国际流动性的最后贷款人网络,即这些国家的央行能从美联储得到无限的美元贷款,国际安全网络的结构因此出现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来到新的世界,通过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量化宽松以及现在各个央行正在奋力进行的负利率实验,我们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那么,央行或者说货币政策,在经济萎靡的时候其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在危机时刻,一些常规货币政策不再起作用,一些非常规手段也就开始使用,量化宽松的结果是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但是对比现实,虽然2008年之后各个主要央行都成为印钞者,可事实上却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恶性通货膨胀,反而是经济增速萎靡不振,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在加剧。

  这一变化也引发了外界诸多困惑,除了印钞之外,大家最关心的是,货币政策像一根拉动经济增长的绳子,你可以拉绳子,但你能不能去推动它呢?央行在提振经济的任务中,边界在哪里呢?我认为,央行能控制或者影响短期利率,但是民间信贷意愿不仅取决于利率水平,更关键的还取决于预期回报和风险评估。当预期回报降低,信贷意愿低迷的时候,央行实施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就像是在推一根绳子,并没有办法推动经济前行。

  货币问题非常复杂,回顾货币历中诸多问题,比如中央银行以及中央银行为什么是私人银行、中央银行起源于战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以及量化宽松是不是在印钞?这些问题并非一开始就非常清晰,甚至并非一开始就有很好的设计。金融的现代化,是在四百年的漫长历史中逐步探索中演变而成的。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因而国际贷款人之类的问题解决方案其实在于解决国际信用。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一开始是处于物物交换的状态,货币因为它的交换性获得普遍认可而被使用。而从人类学的证据来说,货币类似于一张借条,是债务。今天拿到的纸币上面的数字,其实意味着银行欠我们这笔钱。因为纸币的前世是银行券,银行券意味着一百块钱数额的银行券可以去银行兑换相应的金属货币。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起源于债务。

  关于货币的复杂性,有一句广为流行的话因源自马克思的引用而被误会为马克思的话,其实最早出自于英国一次关于英格兰银行特许权的议会辩论:“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没有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而正因此,在变化迅速的今天,对于货币、银行与央行,我们更多应抱着一种试验态度来看。毕竟,每一种观点最终都需要在现实中检验。

  (作者系青年经济学者,近期出版《有时》、《印钞者》)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