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指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今年一季度,受信贷放量的影响,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保持相对高位。3月末,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均同比增长13.4%,超过全年13%的目标。一方面,信贷的投向迅速转化为经济数据的企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8%;截至4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连续2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上方,非制造业PMI更持续处于扩张区间。可以说,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开局良好。
但另一方面,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也带来一定的潜在压力。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1%,且存在M1与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猪肉、蔬菜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预示着未来通胀有进一步上行的可能。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出现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虚火”旺的情况,而从历史数据看,房地产景气度与货币增速有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未来楼市“降温”或面临挑战。
应该说,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较为复杂,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三期叠加”的阵痛还在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稳增长”的作用。但随着通胀压力回升以及信贷资金“脱实向虚”迹象显现,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紧迫性和操作空间也较为有限。在此背景下,央行明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调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无疑是针对实际情况的妥善应对。
事实上,自今年2月29日降准以来,央行综合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资金面的波动。特别是4月下旬以来,央行几乎每天在公开市场投放千亿元以上的逆回购量,并积极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投放货币,显示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结构性工具,适时进行货币投放,以平抑市场资金面波动,同时亦可避免降息降准过于强烈的政策信号对短期资金利率造成的冲击,充分体现了灵活适度、预调微调的特征。此外,央行近日还宣布,从5月起,每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旨在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这既是对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实质性支持,亦是保障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总体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待深化的大背景下,保持适度的货币投放,平抑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有其必要性,但过度的总量宽松不仅会给短期利率带来冲击,还会助长“僵尸企业”囤积金融资源,影响产能出清的节奏。未来,央行应会继续谨慎使用降息降准等传统货币工具,并积极运用公开市场和结构性工具,为宏观经济行稳致远提供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