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访问随便吧,本站有各种流行工具,站长查询工具,便民查询工具等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外汇新闻>央行动态>正文

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016-03-09 16:10:14来源: 中国债券信息网

  作为本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的头号焦点,有关结构性改革陷入停滞的讨论受到各界普遍关注。在2月26日上午举行的结构性改革高级别研讨会上,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的高级别官员以及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墨西哥、印度等国的财金高官,围绕当前全球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核心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共同发声呼吁所有G20成员国展现政治决断,落实改革承诺,以期扭转全球经济低迷前景,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威胁

  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早在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上,G20成员国就提出了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而促进上述增长的三大支柱分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者需协同发力。如今看来,在多数国家财政政策刺激空间有限、更多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使用已接近极致的情况下,各国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却自2011年开始出现放缓态势,甚至面临陷入停滞的风险。与会嘉宾认为,结构性改革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生产效率低下、缺少新经济增长点、投资回报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贸易增速放缓、新兴企业占比下降、创新与研发投入减少等。

  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在会上表示,去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2%,全球经济增速为3%,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情况在过去50年间仅出现过5次,而此后无一例外出现了世界经济衰退。“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前,全球经济的复苏事实上相当脆弱,面临极大风险。”他说。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各国需要加倍努力调整改革,而不是放缓改革步伐。关于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做了生动的比喻。他表示,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现在正行进在接近悬崖边缘的道路上。在这个道路上,各国政策选择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的,明智的选择是在距离悬崖边缘一公里甚至一百米的地方积极推动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在距离悬崖最后一米的地方丧失任何政策空间,而被迫进行极端痛苦的改革。

  改革面临三大挑战

  成本效益平衡成决策难点

  关于近几年结构性改革步伐放缓甚至陷入停滞的主要原因,参加研讨会的官员认为,改革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的矛盾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首要决策难点,特别是在各国经济均面临严峻短期挑战的情况下,更加大了长期改革推进的难度。

  世行首席运营官英卓华表示,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改革措施,也要面对艰难的过渡期,因为这些改革的收益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相比之下,改革成本却是“立竿见影”。比如,各国为提升长期财政可持续性而采取的财政整顿措施,会导致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下降,从而导致多领域增长下降。这意味着,在这个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文和社会压力。再比如,为提升投资效率而采取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可能会导致短期内整体投资下降。这是因为,改革的目的是减少效率不高的公共部门投资,鼓励私营部门投资,而在过渡期间,私营部门的投资力度无法弥补公共投资的缩减,从而为经济带来阵痛。显然,在经济低迷的当下,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建立新的机制和框架,而机制和体制的改变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当大的挑战,对能力建设、治理水平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确定顺序、时间表、改革力度以及实施路径非常重要,这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与此同时,在摸索和建立新机制和体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各国国情及经济现状予以纠错,综合考虑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结合,而这对各国决策者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政治决断力、执行领导力以及决策层的勇气是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第三大挑战。过渡期阵痛意味着任何一种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利益相关方的“奶酪”,无论是减税、减少垄断还是减少公共干预,要推动此类结构性改革,往往需要非凡的领导力与执行力。事实证明,改革步伐自2011年开始放缓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相关国家政策当局鲜有魄力承受短期改革成本。

  应对改革挑战

  重在设计配套政策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改革是唯一选择,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阵痛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在这个问题上,合理设计配套政策、管理结构性改革成本的分担、确定改革优先次序以及选择适合各国国情的改革路径成为各方共识。

  合理设计配套政策的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过程中的“输家”,通过各种支持性措施,减少改革对于弱势群体的伤害。比如,在财政整顿改革中,可以通过投资社会保障体系来帮助改革的受害群体对冲风险。在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可以通过财政支持下岗工人来保护弱势群体,缓和社会压力。再比如,在一些劳动参与率不高的贫穷国家,非正式经济往往是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缓冲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特别是在财政刺激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制定相关政策来完善这些缓冲区,就能有效降低改革痛点。”英卓华表示。

  此外,根据各国具体国情合理确定改革次序和政策选择也是减少改革阵痛、避免改革退步的重中之重。楼继伟表示,结构性改革措施有紧缩、有扩张,有些措施短期见效,有些措施长期见效,如何决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顺序和搭配至关重要。比如,在经济萧条时,如果有财政空间,则适合选择扩张性的、见效快的措施;在总需求管理上也应该适度扩张,支持结构性改革。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在存在财政空间的情况下,扩张性与紧缩性措施的适当搭配是缓和改革阵痛的关键。这些带有扩张性特征的措施包括放松监管、简政放权、针对性减税、提升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与灵活性、加快城镇化建设等。与此同时,必要的带有紧缩性质的措施也必须同时推进,比如削减过分的、不可持续的福利措施、去产能等。“总的来说,结构性改革与宏观政策要紧密结合,讲政策,讲配套,在短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增长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他表示。